现代人抱怨高考?那你以为古代科举是吃素的!
1、 科举考什么
碰到一朋友诉苦,说孩子立马就要高考,压力大得不行,那天更爆发了,歇斯底里吐槽:高考考这么多课干嘛啊,还是穿越到古代科举好,就考一门写作文,多简单 。
我答:穿越古代考科举?就算科技允许,那也是吃了豹子胆,真考非得糊了 。
平心而论,孩子吐槽的也没错,自打隋朝大业四年(607年),隋炀帝以“试策”取士以来,直到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科举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演变趋势,应了一句老话:“把复杂的东西搞简单,那是能耐 。”复杂的科举,考法越变越简单,就是为了考能耐 。
考法最复杂的,当属唐朝,包含门类竟达五十多个,但真正分量极重的,就是两类考试:“明经”与“进士” 。
好考一点的是“明经”,也就是基础知识考试,核心环节是“贴经”,就是找经典古文,遮住句中关键字词,让考生填出正确的 。跟英语完形填空差不多 。难考的是“进士”,主要考诗赋,另外还有“论议”,也就是议论文写作 。还有“对策”,是考时事政治问答,最后考“经义”,也就是默写古文 。
从技术含量说,“进士”的难度大得多 。成败关键是“诗赋”环节,不但考文采,更得看考生日常的作品和名望 。所以说“明经”考试,唐朝人叫“三十老明经”,也就是说这考试简单,三十岁考上都算没本事 。说“进士”考试,却是“五十少进士”,也就是说这门考试太难,五十岁能考上,就算年轻有为了 。后来名垂青史的唐朝诗人里,“进士”考试落榜的,一抓一大把 。典型如杜甫,写诗写到了“诗圣”级别,照样考不上 。
当然也得说句公道话,唐朝考不上不一定是水平不行 。当时科举看重门第,且徇私舞弊方便 。所以唐朝的落榜生们,好些人也写诗咏叹,表达各种不服 。但从宋朝起,假若科举落榜了,却十有八九是水平问题,不服都不行,因为科举也改革了 。
宋朝的科举改革,一是制度环节,确立了三年一次的州试——省试——殿试的三级环节,也就是考生们要经过秀才——举人——进士的晋级道路 。而且最后一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这个制度改革,一直被沿用到科举制度结束 。二是考生范围扩大,不再看门第出身,两宋329年,中榜者九成以上是平民百姓子弟 。还有一些影响到今天的改革,如“糊名法”今天还在用,只是称呼换了:高考密封阅卷 。
考试内容上,宋朝改革更大,“贴经”给废了,新增了“经义”,也就是写议论短文 。参考书目包括《诗经》《周礼》等儒家典籍,可谓考试范围广,知识含量大,书写难度高 。两宋一百一十八次科举考试,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两样全考,总的趋势,是诗赋越考越少,经义越考越多 。考试的难度,自然也越来越大 。
宋朝的“经义”考试,后来几经变化,终于在明清时代,到达了难度的顶峰,成为公认的科举最恐怖考试模式:八股取士 。
所谓八股取士,也就是考试写八股文 。这是一套严格到极致的写作规范:全文分成八个部分,从内容到篇幅都有苛刻的要求 。主题更有严格限制,每一个观点,都得遵循大儒朱熹的名著《四书章句集注》,连修辞手法也有规定,文章的后四个部分要分四段,每段必须有两段对偶排比句子 。如此苛刻规矩,好比杂技表演里的走钢丝,多迈一小步,就是万丈深渊 。
而且跟宋朝不同,明清的科举,方式变得最单一,只有“经义”考试,也就是写这恐怖的“八股文” 。莘莘学子想要金榜题名,就得从“八股取士”的钢丝上走过去 。
再看看明清科举的考试过程,就不得不感叹,这“钢丝”太长,跟万里长征差不多 。
▲科举看榜图
明清科举制度沿用宋代,只是称呼改了,叫乡试——会试——殿试 。考法却恐怖,考生要先经过检查,排队脱光衣服接受搜身,平均每个考生要被搜查两个小时 。考场都是单间,称为“号房”,名字听着像监狱,其实也差不多,就是高六尺宽三尺的小黑屋,带着笔墨蜡烛和干粮进去,第二天早晨才能出来,中间可以睡觉,却连床都没有,只能拿两块木板拼起来凑合下,也可以在里面上厕所,却其实没茅厕,只能在“号房”里随便找地方解决 。而且房间严密,夏天不能透风,冬天不能生炉,所以冬冷夏暖,比集中营还惨 。
但最惨的,却是高强度的答题过程,以明朝乡试为例,考生的第一场考四书五经,得一口气写七篇论文 。第二场要写一篇政论,五篇判词,外加一篇公文 。第三场考策问,要写五篇时政评论 。所有这些,都是那种结构严整到苛刻,小心应对如走钢丝的八股文 。闭眼就能想象,在昏天黑地的考场里,接受如此大运动量的书写考验,表面简单的明清科举,是一场怎样七荤八素的折腾 。
推荐阅读
- 让现代人脸红的唐朝妓女称呼 竟被称为“内人”
- 为何现代人闹伴娘低俗?原来这习惯古已有之
- 古代牛气十足“高考落榜生”
- 古人如何配制春药的?
- 详细揭秘古代考试作弊的处罚 有官员死于高考
- 历史上的“高考” 古代状元是如何中榜的?
- 古代是如何高考的 秋闱三场九天七夜
- 唐宣宗是个“高考”狂 常问询官员是否考中进士
- 清朝高考落榜生有哪些出路?
- 明朝高考的特殊性 科举历史上独特的南北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