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乞求日本出兵攻击大陆光复大明( 二 )
为何中日两国史籍没有记载呢?因为此事关系到德川幕府与清廷的两国关系,问题复杂,何况是日本单方面不宣而战,纯属德川幕府绝对机密,不会轻易公开暴露,更何况未与清兵交锋就“回师”,日军未在中国登陆,自然没有引起两国史家注意 。李氏朝鲜与清廷有着特殊关系,但林寅观、曾胜、陈得等95人被押送回国惨遭清廷杀害使李氏朝鲜震惊,故以后处理漂来明遗民就格外慎重 。李氏朝鲜虽然从曾胜供词中知道此事,但李氏朝鲜与明朝有旧,不忘记万历壬辰年援朝抗倭之恩,故没有张扬此事,仅见于私人实录性《漂人问答》中的只言片语,不易被中日史家发现 。不过,郑成功北伐檄文中声称“不期而会者海外一十四国”,则吐露出日本将要出兵信息 。日本素有其小国数十之称,德川幕府控制诸藩,统一日本,故郑成功“海外一十四国”实指日本,而“不期而会”则表明德川幕府与郑成功就日本出兵之事已有默契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后的德川幕府与郑成功外交活动中已经正式提及到了此次日本出兵之事,如永历十四年(1660)七月,郑成功命总兵官张光启去日本乞兵,十一月张光启回称德川幕府“以其前出兵损失,坚意不允” 。“其前出兵损失”,即曾胜供词说“庚子夏初,日本大举兵”、“洋中忽遇狂风,舟不得前”,日军死于海难者不少,成为德川幕府“坚意不允”的表面理由,亦可证张光启出使日本是日本出兵几个月后之事 。
为何德川幕府对郑成功乞兵态度前后不一呢?联系当时背景就能看出其原因所在 。本来郑成功北伐战争初期形势不错,“四方响应,皆谓中兴”,三吴地区人民都希望郑成功北伐告捷 。当时清兵处劣势,江宁指日可下,全国震动,清廷“欲出京兵”援江宁 。但郑成功在此关键时刻犯了骄傲轻敌的严重错误,如围江宁而不攻,军纪松弛,不夺取江宁所属咽喉要地,使清廷从沿海调兵得以增援江宁守军,使清兵实力增强,并且后来战法又不当,如江宁外围之战大败就从镇江扬帆而去,错过化被动为主动的机会,北伐终因郑成功的原因而失败 。北伐失败,使李来亨、刘体纯、郝永忠大顺军余部受到不利影响,不能在湖北荆州、襄阳打开局面,“遂屯巫山巴东之西山”,并意味着南明最后一次的复明希望破灭了 。不难看出,日本出兵洋中遇狂风而回师,德川幕府已得知郑成功北伐败后兵力严重削弱,永历朝行将灭亡,清朝基本上控制了全国内陆,德川幕府对南明复明已不抱有希望,岂能不顾中日两国关系,而再次出兵甘愿与清廷矛盾复杂化并冒势必失败的风险呢?所以,张光启奉郑成功命出使日本失败是注定了的 。
【郑成功乞求日本出兵攻击大陆光复大明】总之,曾胜供词值得中日两国史坛重视 。当然,研究历史不能离开史料,也不能盲目依赖史料,重在广泛搜索,去伪存真 。曾胜供词一字干金,可弥补中日史乘记载之不足,充实了明清史和中日关系史有关日本应郑成功请求出兵的内容 。本文意见如有不妥当,欢迎中日两国史学专家指正 。
推荐阅读
- 日本明治天皇的生平简介 怎样评价明治天皇?
- 杨玉环流落东洋之谜!甚至在日本有了后裔?
- 天地会与郑成功有何关系?天地会有何主要职责
- 日本人最想盗挖的中国帝王陵 竟然是他?
- 日本天皇靠什么说服全体国民投降?
- 日本传说最放荡的未婚女皇 用身体统御群臣
- 日本古代历史上著名奇闻“天皇造反”是怎么回事
- 三国第一猛将吕布为什么在日本受到如此追捧?
- 日本战败后竟这样做 为美军提供慰安服务内幕
- 杨玉环其实并没有死 而是漂洋过海到了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