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度生物:增长高度依赖疫情 技术路径推广难( 二 )


具体而言 , 对于同一个病原体内DNA和RNA同时存在的情况 , 国内厂商主要采用常规PCR技术检测DNA靶标 , 产品数量占比达93.1%;对于RNA病毒(仅含RNA) , 主要采用RT-PCR法 , 产品数量占比达90.1% 。 因此PCR(含RT-PCR)技术占据市场主流 , 是RNA恒温扩增法的主要竞争技术 。
2019年 , 中国感染领域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为51.1亿元 , 其中RNA分子诊断(恒温扩增法)仅为2.9亿元 。 根据沙利文分析 , 预计2024年中国感染诊断市场中RNA分子诊断的市场规模为20.3亿元 , 而DNA分子诊断和RT-PCR市场规模分别为80.3亿元、44.8亿元 , 说明仁度生物所在行业市场空间相对较小 , 成长性存疑 。
细分来看 , 在生殖道、呼吸道(剔除新冠)领域 , 仁度生物相关产品在细分市场排名居前 , 但这两个领域占分子诊断感染领域的总市场比例较小 , 根据沙利文的报告 , 2019年生殖道领域占比为4.69%(其中仁度生物市场份额28.5%) , 呼吸道(剔除新冠)占比为4.75%(其中仁度生物市场份额为11.2%) , 预计2024年这两个领域分别为12亿元、7亿元 。
血液检测市场容量较大 , 2019年该领域分子诊断市场规模达26亿元 , 预计2024年将超过57亿元 。 但该领域主流技术为PCR(含RT-PCR)技术 , 占51.4% 。
由于同行公司大多采用以PCR(含RT-PCR)为代表的成熟技术路径 , 市场推广便于形成合力 , 已在分子诊断领域占据了较高市场占有率 , 且具备一定业务规模 , 先发优势明显 。 而从仁度生物销售情况来看 , RNA恒温扩增技术市场教育及推广十分困难 , 公司每年为此付出了远超同行的销售推广费用 。
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 , 仁度生物销售费用分别为4094万元、5977万元、8092万元、4715万元 , 远超同期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率分别为59.03%、60.27%、32.38%、33.64% , 然而可比公司销售费用率均值分别为35.08%、34.71%、19.5%、16.12% , 仁度生物销售费用率要比同行高出一倍左右 。
仁度生物所拥有的SAT技术(RNA恒温扩增路径)首批商业化产品推出时间早在2010年 , 经过多年市场开拓和学术推广 , 2019年销售收入仅9917万元 , 还不到亿元 , 净利润也只有374万元 , 扣非后净利润甚至为亏损 , 为-166万元 , 可见推广不畅 , 因此销售非常惨淡 。 中国RNA分子诊断新技术研发起步与商业化落地时间均较晚 , 当前仍处于推广发展阶段 , 市场占比较低 , 未能成为主流的分子诊断方式 。 若非新冠疫情 , 公司完全无法达到上市标准 , 前景并不明朗 。
值得注意的是 , 仁度生物IPO募集资金拟投资项目并未包含产能扩张项目 , 而是研发项目及营销项目 。 公司IPO拟募集资金7.01亿元 , 其中4.55亿元用于精准诊断试剂和智能设备产业化研发项目 , 2.46亿元用于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前者包括血液筛查类病原体检测项目、呼吸道病原体检测项目、生殖感染病原体检测项目、肿瘤检测试剂项目、食品微生物检测试剂项目、AutoSAT持续改进项目等 。
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 , 公司分子诊断试剂盒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4.09%、93.97%、92.01%、83.2% , 产销率分别为88.84%、90.71%、91.71%、91.82% 。
在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较高的情况下 , 公司募巨资不扩产 , 一方面可能是对未来销售持悲观态度 , 同时也说明仁度生物未来业绩增长空间较小 , 加上研发投入加大 , 上市后业绩变脸可能性极大 。
而此前公司每年投入研发金额并不高 , 各期分别为1048万元、1380万元、2370万元、1074万元 , 明显低于未来每年研发投入金额 。
截至2021年6月30日 , 公司研发人员为41人 , 上半年平均为38人 , 支付的职工薪酬大约是824万元 , 人均工资约10.99万元;销售人员为87人 , 职工薪酬为1925万元 , 人均工资为22.13万元 , 研发人员的工资远低于销售人员的工资 , 这是否合理?
2021年上半年末 , 仁度生物员工人数合计为314人 , 合计支付给员工及为员工支出的现金为4438万元 , 人均工资大约在14.13万元左右 , 远高于研发人员的10.99万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