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如何在死后把武则天逼下皇位的?( 三 )


最后,黄公子在人证物证面前认罪伏法,被斩首示众 。
四、狄仁杰推荐贤臣
狄仁杰被女皇武则天擢入朝中任宰相以后,以荐贤任能而闻名于世,经他向女皇举荐而被任用,最后成为公侯将相者有数十人之多 。
传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武则天召狄仁杰进宫议事,待政事处理完毕后,武则天就开口道:“朕想物色一个贤臣,委以重用,不知有否?”狄仁杰反问:“陛下委他担任何职?”武则天答道:“文武兼备的将相 。”于是狄仁杰就推荐说:“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但是宰相之才,而且长期未获重用,皇上若能用他,则必尽忠于国家 。”武则天立即任命张柬之到东都洛阳任洛州司马 。
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又向狄仁杰求贤,狄仁杰说:“陛下至今尚未重用张柬之,现在为何另求贤才?”女皇笑答:“他早已被重用,确实是个良臣 。”狄仁杰说:“臣荐他为相,可陛下只任他为洛州司马,这不能叫重用 。”武则天不久即下令张柬之为秋官侍郎,后来晋升为宰相 。
张柬之出任宰相后,有勇有谋,处变不惊,为武则天出了很多好主意,有很多建树,但人们记得更多的则是狄仁杰对他的推荐之功 。
五、狄仁杰举子贬子
有一天武则天要宰相狄仁杰物色一个尚书郎人选 。狄仁杰毫无顾忌地推荐了自己的长子狄光嗣 。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 。任命狄光嗣为地官员外郎 。狄光嗣到任后,非常勤政爱民,不贪不暴,得到多方面的赞扬 。武则天知道后,非常高兴地说:“狄仁杰不避嫌疑,敢于举荐自己有真才实学的儿子为官,这才是将相之德啊!”
狄仁杰的次子狄景晖,初为官时比较谨慎,然而随着官位的不断晋升,就变得不能约束自己 。特别是狄景晖升任魏功参军以后,更是行为放荡,贪财好色,欺压百姓,激起当地群众的严重不满 。身为宰相的狄仁杰察觉后,断然罢免他的官职 。很多大臣都为狄景晖求情,希望狄仁杰给儿子一个改错的机会 。但狄仁杰坚持贬子宫职的态度不变,并教育儿子说:“贤者当举,贪暴当罚 。这是用人之道,兴邦之法 。”
狄仁杰如此举子贬子,公道正派,在当时朝廷上下传为佳话 。后人也当作传奇故事加之广泛传播 。
六、狄仁杰巧护大子
女皇武则天晚年曾打算将自己的侄子武三思立为太子 。有一次朝会,女皇提了出来 。在女皇的威严之下,朝中大臣都不敢反对 。狄仁杰却向女皇劝道:“据我看来,现在天下的老百姓还是留恋李唐的 。当初,匈奴犯边时,陛下让武三思召募勇士,结果一个多月应征者不足千人 。后来庐陵王李显代替他,结果不到十天就召募了五万人 。皇上欲立太子,非庐陵王李显不可 。”女皇对此十分恼火,此次议论就不欢而散 。
过了一段,武则天又对狄仁杰论及立太子的事,狄仁杰对女皇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动摇了,必然会出现危险和祸乱!当初太宗皇帝南征北战打下了江山,天下人都知道江山是李家的 。现在皇上在传位问题上犹豫不决,让人不能理解 。一个是母子之亲,一个是姑侄之亲 。究竟是那一个更亲,所有人都知道 。皇上为什么这样固执呢?难道皇上认为娘家侄子比自己的亲生儿子更能孝顺自己吗?”
武则天在听了狄仁杰讲的道理后,终于决定将庐陵王李显召回东都洛阳,立为太子 。后来,李显最终继承了皇位,他就是唐中宗 。后来历朝历代的人,都对狄仁杰巧护太子之事赞誉有加 。
七、劝武则天戒色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经过几年的准备,于公元690年,登洛阳则天门(今应天门遗址)诏告天下,改国号为“周”,称“圣神皇帝” 。到她统治的后期,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试探,她终于把除皇帝之外最有权势的位置——宰相给了狄人杰 。
狄人杰是个很负责任的人,对百姓如此,对皇帝也是如此 。看到武则天沉溺在温柔乡里,他自然有话说 。不过他的话也太硬了,直接要求武则天关闭控鹤府 。他说:“臣过去请撤‘控鹤监’,不在虚名而在实际,今天‘控鹤监’的名虽已除去,但二张仍在陛下左右……”
对狄仁杰的指责,武则天没有大怒,反而拐弯抹角地加以解释:“我早已知道你是忠正老臣,所以把国家的重任委托给你 。但这件事情你不宜过问,因为我宠幸二张,实际是为了保养身体 。我过去躬奉先帝,生育过繁,血气已竭,因而病魔时相缠绕,虽然经常服食参茸之类的补剂,但效果不大 。沈南璆(御医)说:‘血气之衰,非药石所能为力,只有采取元阳,以培根本,才能阴阳合而血气充足!’我原也以为这话虚妄,试行了一下,不久血气渐旺,精神渐充,这决不是骗你的,我有两个牙齿重新长出来就是证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