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教育讲屈原也要讲张仪 讲霍去病也要讲娄敬
受了几十年的爱国教育 , 大家伙基本都成爱国者了 , 嘿嘿 。可爱国的方法都掌握了吗?恐怕还没有吧 , 所以有必要把爱国教育扩大一下 。中华五千年不止有屈原、霍去病等人爱国的 , 还有张仪、娄敬等人也爱国嘛 。他们所用的方式方法与前者是有区别 , 学了他们的方法就能开拓爱国思路 , 更好的爱一爱这个国家 。
【爱国教育讲屈原也要讲张仪 讲霍去病也要讲娄敬】屈原是宁死不屈的 , 在楚国得不到朝廷的信任 , 他就一条路走到黑投了汨罗江 , 这种为国而死的精神是受到后人景仰的 。然而爱国爱到国将不国之时 , 人们只有这一条路吗?俺看还是有其他路的 , 春秋战国时的人脑筋其实还是很灵活的 , 士为知己者死 , 可要遇到不知已的蠢货 , 那又何必为其卖命?嘿嘿 , 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张仪原是魏国人 , 在自己国家混不开就跑到楚国去 , 楚国宰相有眼不识泰山把张仪当贼打得半死 。张仪此时没有觉得人生抱负就此完蛋了 , 而是认为自己的舌头还没被打烂还有得救 , 他转而投奔秦国终于成就了其“连横”大业 , 为秦统一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比起屈原来他没有那么忠贞 , 却更能分认清形势 , 顺势而为实现个人理想 , 改变国家命运 。屈原精神固然可嘉 , 但要大家都学他那样为一个失败的王朝去死 , 那未免也太过份 , 另外学一学张仪也是不错的呢 。
提起大汉朝的光荣 , 爱国教育老拿匈奴未灭就不成家的霍去病当典型 。霍将军生在好时候呢 , 汉朝经文景之治天下富足 , 这才可以供得起霍将军的大军 , 成就了他封狼居胥的英名 。可要回过头看为这打下基础的另一个人却更值得大家学一学 , 汉初国力极弱皇帝的马车都找不出四匹同色的马来 , 刘邦提四十万大军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在白登山 , 这样的仗当然打不下去 。幸而有娄敬出了个好主意 , 那就是把皇帝的女儿献给匈奴人与他们和亲 , 送给他们一些财物与他们和平相处 。这主意要放到片面的爱国者眼中那一准是卖国该死的 , 嘿嘿 , 也是刘邦英雄识英雄他就准了这方法 。与匈奴的和亲不光是让汉朝得以和平发展变强变大 , 甚至还让匈奴人产生了对华夏的向心力 。后来匈奴族领袖皆自称姓刘 , 最后实现了民族的大融合呢 。要讲爱国之功 , 娄敬会比霍去病小吗?以前的爱国教育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忽略娄敬这样的人 , 只讲面子好不好看 , 而不问实际操作是否有益 , 这就容易造成爱国的片面性 。以为只有如霍一般才是爱国 , 而如娄一般就是卖国了 , 嘿嘿 。无有娄的安邦大计 , 霍攻匈奴结果不会比刘邦强 。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太多人身上 , 如咱们喜欢讲岳飞是爱国英雄 , 却不喜欢讲刘裕 。原因是岳飞北伐未成反死在皇帝手里 , 他成了爱国而为国牺牲的代表 。刘裕同样的北伐 , 成绩比岳飞还好一些 , 可他不愿受白痴皇帝的窝囊气 , 没给皇帝以莫须有罪名杀他的机会 , 反而是一举推翻东晋王朝自己称了帝 。虽说天下有能者居之 , 可这到底犯了咱们以下犯上的忌讳 。由此刘英雄就不如岳英雄了 , 其实死忠有什么可取的?俺到以为王朝更换只要于民有利 , 换就换了有何不可嘛 。曹操比汉献帝强一万倍 , 他当选不是更好吗?嘿嘿 。忠诚是个好品德 , 然不分对象的忠诚就是愚忠了 。“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嘛 , 要忠于人民的利益 , 而不是忠于某君王、某社稷呢 。
推荐阅读
- 爱国诗人屈原之死疑云 自杀说未必是事件真相
- 死在儿子手上的皇帝
- 陆游无力改变现实 皇帝接见只讲山水 不提山河
- 匈奴人是什么人种?匈奴人讲什么语言?
- 刘步蟾“恶名”从何而来?投降派还是爱国英雄
- 古版“中南海保镖” 清朝讲出身宋朝最庞大
- 《商汤见伊尹》讲述了什么 伊尹放太甲的典故
- 那些哭笑不得“爱国秀” 挂殉国牌的宋朝知州
- 被喻为文坛常青树的苏雪林非同寻常的爱国情怀
- 桓温传讲了什么内容 桓温北伐成功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