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王朝第一位在任的皇后 郭女王智谋过人( 二 )


曹丕是一个能坐上皇帝位置的人 , 除了谋士们的出谋划策外 , 自己的决断也是很重要的 , 所以他绝对是一个有主见的人;而从他鸠杀发妻甄洛来看 , 他也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这样一个人 , 如果在他面前耍心机 , 绝对会死的很惨 。
关于曹丕鸠杀发妻到底和郭女王有没有关系 , 实在是不好说 。曹丕登基后 , 并没立刻册封皇后 , 而甄洛被封为'夫人' , 郭女王被封为'贵嫔' , '贵嫔'在那时仅次于皇后 , 也就是说郭女王当时的地位在后宫中是最尊贵的 , 甄洛'夫人'的地位只可能比郭女王低 , 不可能比郭女王高 , 而曹丕那时似乎对甄洛已经没有多少感情了 。按照常理来说 , 郭女王的地位远比甄洛稳固 , 依照她的智慧完全没必要给自己找麻烦 , 去害一个已经威胁不到自己的人 。
《三国演义》 , 大家也知道是根据史书《三国志》编撰的 , 既然是编故事 , 那么为了让故事更精彩 , 很多史实被张冠李戴也就不可避免了 。例如'草船借箭' , 干这事的其实不是诸葛亮和曹操 , 而是孙权和曹操 。《三国演义》中说郭女王与人合谋陷害甄洛 。而《三国志》中说甄洛因为不能立刻当皇后有怨言 , 导致曹丕大怒 , 令人鸠杀 。
我们不知道 , 郭女王到底参与此事没有 。因为历来后宫斗争严酷 , 除了郭女王、甄洛、汉献帝的两个女儿外 , 这后宫里还有很多曹丕的妃子 。到底是曹丕对甄洛厌烦了 , 还是众多的妃嫔中有人从中作梗 , 我们都不得而知 。有人说甄洛性格温柔机警 , 不可能形诸颜色 , 但是我们要考虑到人性的变化 。一个年近四十的女人作为正妻长期受到丈夫的冷落 , 而丈夫身边年轻貌美的姬妾如云 , 甚至丈夫可能要将正宫的位置给予别人 , 那么她还有可能像年轻时那么温柔和蔼吗?
《塘上行》正是甄洛的怨言之作 , 希望以此诗挽回丈夫曹丕的心 , 却没想到导致曹丕大怒 , 赐下毒酒 。作为一个帝王 , 曹丕不会允许任何人质疑他 , 而《塘上行》有些句子触怒了曹丕 。这是甄洛想不到的 。
人都是会变的 , 郭女王、甄洛和曹丕随着经历和地位、环境的变化 , 肯定也会产生变化 。郭女王产生了什么样的具体变化我们不知道 。她在成为皇后之后 , 日子更是小心谨慎谦恭 , 约束亲戚朋友的行为 , 善待婆母和继子曹叡 , 维护后宫妃嫔免遭曹丕的责罚 。
郭女王维护后宫妃嫔 , 估计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曾经沦落为婢女姬妾 , 深知处于下位人的痛苦 , 故而宽容善待;另一方也是因为后宫妃嫔众多 , 争宠夺利事多 , 为了减少自己被攻击的可能 , 而尽力向后宫妃嫔施以善举 。
青龙三年(235年)春 , 即曹叡即位八年之后 。郭太后在许昌驾崩 , 时年51岁 。关于郭女王之死 , 有两种说法 , 有说自然死亡 , 有说被曹叡逼迫自杀 。
郭女王 , 节俭不事享乐 , 严格约束亲戚朋友 , 成为皇后之后 , 立刻淡出政局 , 尽力不干政 。但还不不可避免地在曹丕死后第八年 , 因甄洛之死而被继子逼迫自杀 。这件事里曹丕的妃嫔李夫人'功不可没' 。可见这个人 , 你就是做的再好 , 也有连你自己也不知道为啥原因得罪人的时候 。
不论郭女王的死因是什么 , 曹叡为郭女王服孝举殡 , 按养母生平功过 , 追封其为德皇后 。因曹丕谥号文皇帝 , 故称郭女王为文德皇后 。并且对郭女王的亲族诸人进行晋封 。
郭女王辅佐曹丕使曹魏走向强盛 , 因为她曾经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 在皇宫内外声望极高 , 生前风评极好 。没有史料中记载她有任何过失 。作为一个有智谋的女人 , 她肯定会洁身自好、不授人话柄 。故而就算是曹叡逼死了她 , 曹叡也不敢对外公开 , 以免遭到众人反噬 , 还要对她的亲族进行晋封以示安抚 。
纵观郭女王的一生 , 为人聪慧冷静 , 政治能力强 , 风评极好 , 声望极高 , 除了被人猜测和甄洛的死可能有点关系外(毕竟甄洛死后九个月她就被封为皇后 , 这让很多文人有了大肆编撰的空间) , 没有任何污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