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杀并不冤:擅杀毛文龙 自毁后方支柱

袁崇焕其人 , 首见于金庸《碧血剑》一书 , 后来通读《袁崇焕评传》 , 对他颇有好感 , 更伤其不亡于敌而亡于已的惨事 , 只是一直奇怪得很 , 这样一位大英雄 , 大豪杰 , 怎会冤死的时候还会被愤怒的百姓生啖其肉?
事实是历史上对袁崇焕评价最高的 , 不是别人 , 正是满清最高统帅努尔哈赤 , 是他一再对袁崇焕表示赞赏 , 康熙更是下令为其建祠供奉 , 清史稿中对他也是诸多煲扬之词 。
翻了翻《袁崇焕评传》 , 读完后不禁掩卷长叹 。袁崇焕该杀!他死得一点也不冤 , 死得真正冤的 , 是被他擅杀的毛文龙!
晚明辽东方向的三大支柱分别是: 袁崇焕的关宁军 , 毛文龙的东江镇 , 朝鲜军 。在袁崇焕的一手操作下 , 变成了一根 。可以肯定的是 , 毛文龙不死 , 后金入关的时间 , 起码要晚上五十年 。可惜的是 , 这样一位有才有略 , 眼光深远 , 不拘于物的统帅 , 却遇上一位嫉才妒能 , 专断独行的袁崇焕 , 被他用卑鄙手段暗杀 , 将大明北边防线毁于一旦!
许多人认为袁崇焕被剐时北京市民的表现是明显的愚民反应 ,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以魏忠贤屈杀左光斗 , 魏大中等人时的残酷压迫形势下 , 仍多有市民为其鸣冤叫屈 , 同样被冤杀的大将熊廷弼也受到百姓歌颂赞扬 , 偏偏袁崇焕死时却被人生啖其肉 , 其中必有原因 。
毛文龙(1579年-1629年) , 字镇南 , 中国明朝武将 。浙江仁和人(今浙江省杭州) 。文龙年轻时穷困潦倒 , 学麻衣相术 , 替人测字看相谋生 , 后浪迹江湖 , 来到山海关外边塞 , 度过二十多年行伍生涯 。1605年武科及第 。后以朝鲜为根据地与清军对抗 , 保障了与明朝的水路交通 , 同时在清朝后方出击 , 牵制其西进犯明 , 最终导致了清朝对朝鲜出兵 。文龙率部撤往鸭绿江口近海的皮岛 , 随后升为总兵 。崇祯二年死于督师袁崇焕的尚方宝剑之下.
确实 , 毛文龙在明末的历史舞台上犹如跑龙套般地一闪而过 , 没有给人留下甚么印象 , 彷佛辽东上空滑过的一颗流星 , 迅即消逝 。不过他本人倒并非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 , 而是明朝止式任命的驻守鸭绿江口战略要地的东江总兵 , 在明朝和后金(清)、朝鲜的边界地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令人遗憾的是 , 崇祯二年他死在督师袁崇焕的尚方宝剑之下 , 由于袁崇焕的赫赫威名与耀眼光环的笼罩 , 毛文龙黯然失色 , 甚至模糊了原来的本真面目 。到了历史学家笔下 , 毛文龙的功过是非到底应该怎样评说 , 似乎成了一个问题 。
最早研究毛文龙的李光涛先生 , 早在20世界40年代就撰写长篇论文《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九本) , 筚路蓝缕 , 从漫无头绪的史料中探幽索微 , 清理了毛文龙史迹 , 为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他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历史的抑或是现实的?)把毛文龙作为东江总兵的作用全盘否定 , 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 甚至对袁崇焕杀毛文龙人加赞扬:"袁崇焕斩所当斩 , 毛文龙死且有余辜 。"这种过于偏激的态度实在难以令人心悦诚服 , 历史学家需要客观的心态和冷静的眼光 , 感情用事或许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时代局限 , 人们能够理解 。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20世界80年代以来 , 研究袁崇焕成就卓著的阎崇年先生也有类似的观点 。他出于对袁崇焕的崇敬与偏爱 , 从评价袁崇焕为民族英雄的立场上 , 为其杀毛文龙百般辩解 , 极力证明袁崇焕杀毛文龙"一无错处"(参看阎崇年《论袁崇焕》及《袁崇焕"斩帅"辨》 , 均收于阎著《燕步集》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1989) 。用心颇为良苦 , 结论却过于绝对 , 与四十多年前李光涛先生遥相呼应 , 一个说毛文龙一无是处 , 一个说袁崇焕杀毛文龙一无错处 。人们不禁要问:历史上真有"一无是处" 或"一无错处"的人和事吗?具体而言 , 毛文龙真的一无是处 , 袁崇焕杀毛文龙真的一无错处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