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杀并不冤:擅杀毛文龙 自毁后方支柱( 三 )


进而袁崇焕借口毛文龙不听指挥 , 就地将他斩杀 。三大支柱缺其二 。努尔哈赤及后来的清朝皇帝无不对袁崇焕青眼有加 , 并非只是看中他的愚忠(比他忠的多得多了) , 更非看中他的将才(熊廷弼那班人比他只强不差) , 而是感激他一手毁掉了明朝赖以生存的三个支柱 , 努尔哈赤才得以绕行千里 , 奇袭京师 , 进而灭掉了整个明朝 。
崇祯二年(西元一六二九)袁崇焕以阅兵为名 , 乘舟至双岛 , 祭出尚方宝剑 , 宣布毛文龙十二条当斩之罪:一 , 九年以来兵马钱粮不受经略巡抚管核;二 , 全无战功 , 却报首功;三 , 刚愎撒泼 , 无人臣礼;四 , 侵盗边海钱粮;五 , 自开马市 , 私通外夷;六 , 亵朝廷名器 , 树自己爪牙;七 , 劫赃无算 , 躬为盗贼;八 , 好色诲淫;九 , 拘锢难民 , 草菅民命;十 , 交结近侍;十一 , 掩败为功;十二 , 开镇八年 , 不能复辽东寸土 。袁崇焕说完十二条罪状后 , 面向京城方向请命:“缚文龙 , 去冠裳” , 斩毛文龙于帐前 。史载“帝骤闻 , 意殊骇” 。崇祯皇帝对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 , 是非常不满的 , 但“念既死 , 且方倚崇焕 , 乃优旨褒答 。俄传谕暴文龙罪 , 以安崇焕心” 。虽然如此 , 这也种下日后袁崇焕惨死的远因 。
【袁崇焕被杀并不冤:擅杀毛文龙 自毁后方支柱】毛文龙象一颗钉子死死的牵制住后金的尾巴 , 致使其不能远距离、长时间的在外作战 , 后金数次想根除毛文龙都没有成功 , 但他却死在了袁大人的手里 , 让后金能远征林丹汗以及绕道千里长期袭扰关内 。以前 , 每次后金主力出动毛文龙都会率领东江镇乘势出击捣其后方 , 一旦没有了东江镇这个牵制 , 后金则可长途奔袭 , 进行远距离长期的在外作战 。所以 , 皇太极在毛帅于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于双岛被杀的七天以后 , 即可宣布“整旅西征” , 并且让蓟门外的蒙古部落马上赶造船只 , 准备用其在老哈河转运粮食随大军沿河入塞 , 这个部署在六月之前还没有 , 而这即是将入塞的地点确定为蓟门的标志
袁崇焕斩毛文龙后 , 可说是为大清长驱南下解除了后顾之忧 , 三个月后就发生了清军兵临京都城下的“己巳之变”——后金约十万精兵绕道蒙古 , 由喜峰口攻陷遵化 , 直迫明都;11月18日 , 满清大军兵临北京城下 , 北京戒严 , 中央急调各路勤王军保卫京师 。当时的明朝官员看到了袁崇焕杀毛文龙与“己巳之变”之间的关连 , 候补科阮震亨得知毛文龙的旧部有背叛迹象时 , 表示不胜忧虑;刘宗周上疏 , 以为“己巳之变 , 坐误国者 , 袁崇焕一人 。小人竞修门户之怨 , 异己者概坐以崇焕党” 。之后清军曾先后五度入塞 。天聪七年(1633年) , 毛文龙的部将孔有德、耿仲明人等在登州兵变 , 明朝派兵四万 , 围攻山东重镇登莱二州 。不久 , 孔有德、耿仲明率部投降皇太极 , 成为日后清军强大的武装部队 。这可说是袁崇焕杀毛文龙始料未及的后果 。毛文龙被杀 , 既是毛文龙悲剧的结束 , 也是袁崇焕悲剧的开始 。
旁观者对此事的评价
夏允彝《幸存录》的评论还是比较客观公止的:“(毛)文龙当辽事破坏;之后 , 从岛中收召辽人 , 牵制金、复、海、盖(按:指辽东半岛金州、复州;海州、盖州四卫之地) , 时时袭东 , 有所斩获 , 颇有功 。但渐骄恣 , 所上事多浮夸 , 索饷又过多 , 朝论多疑而厌之者 , 以其握重兵 , 又居海岛中 , 莫能难也 。”袁崇焕杀毛文龙反映了朝论的这种倾向 。但是从全局看 , 毛文龙作为平辽将军的存在 , 毫无疑问对后金(清)是一大威慑力量 , 是他们南—卜进关骚扰的后顾主忧 , 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 。对此 , 袁崇焕也不否认:“东江一镇 , 乃牵制之必资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