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杀并不冤:擅杀毛文龙 自毁后方支柱( 二 )


皮岛也称东江 , 东西十五里 , 南北十里 , 与鸭绿江口的獐子岛、鹿岛构成三足鼎立之势 , 地理位置居于辽东、朝鲜、山东登莱二州之间 。朝廷认为:“毛文龙灭奴虽不足 , 牵奴则有余” 。然毛文龙部有贪功 , 冒饷、不肯受节制 , 难以调遣等问题;崇焕患之 , 与内阁辅臣钱龙锡谈到平辽事宜 , 认为文龙“可用则用之 , 不可用则杀之” , 主张“先从东江做起” , 集中精力对付毛文龙 。
早在广宁失陷以前的1621年 , 正在练兵的游击毛文龙就受王化贞、熊廷弼派遣深入敌后 , 联络辽民 , 以牵制和分散后金的兵力 , 当时他仅率家丁、军士二百余人 , 按照许多网友的说法真比李云龙还不如 , 可后来毛文龙就是用这个班底在敌后策动了声势浩大、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 , 被后金视作心腹大患 , 他所创建的东江镇巍然屹立于敌后 , 成了牵制后金远途作战的一颗钉子 , 长期制约着后金南侵的步伐 。
毛文龙战功一览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 , 毛文龙攻克樱桃涡、涡站 。
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 , 毛文龙的部队攻克满浦、昌城 。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 , 毛文龙部攻克永宁等堡 。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 , 毛文龙与后金军在凉马佃大战 , 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 。
天启三年(1623年)春 , 后金反攻旅顺毛文龙部被击溃 。
天启三年(1623年)毛文龙不断派人深入后金 , 进行“煽惑” , 致使大批辽民“叛去” , 投向明朝 。后金的许多贝勒大臣都认为:“毛文龙之患 , 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 , 则奸叛一日不息 , 良民一日不宁 。”
天启四年(1624年)四月 , 毛文龙沿鸭绿江秘密北上 , 进入长白山区 , 在高岭、沙松牌大战中大败后金 , 后金仅军官就有16人被俘 。
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 , 毛文龙又于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岭三场大战 , 三战三胜 。
天启五年(1625年) , 海州(辽宁海城)所属张屯的汉人秘密联络明将毛文龙派兵 , 袭击本屯的满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 卷4 , 8页) , 同时在这一年 , 镇江、凤城、岫岩、长岛、双山、平顶山、海州、鞍山、首山、彰义等十余处掀起了反抗后金的武装斗争 。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宁远时毛文龙袭击永宁 , 后金被迫回师 。
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之战后努儿哈赤于四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 , 毛文龙随即抄袭后方 , 因后方吃紧努尔哈赤被迫回师 。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至四月 , 后金以空虚沈阳为代价精锐尽出 , 以重兵对毛文龙的东江镇和朝鲜发动了“丁卯之役” , 毛文龙奋起反抗在铁山、瓶山、昌城、鸭绿江取得的“五战而五胜” , 但终因袁大人两次抗命、拒绝策应、最终敷衍了事而贻误了抄袭沈阳的战机 , 致使关宁军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未能有效策应朝鲜和东江镇 , 导致朝鲜和后金结为“兄弟之盟” , 毛帅被朝鲜驱逐而退守皮岛 。
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 , 皇太极攻“宁、锦”时毛文龙袭击昌城、辽阳 , 迫使了后金再次回师 。袁大人在“宁锦大战”以后还特为毛帅请功:“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 , 旋兵相应 , 使非毛帅捣虚 , 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 , 然数年牵制之功 , 此为最烈!” (《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八 , 天启七年八月 , 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 , 天启七年八月 , 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言 。)
袁崇焕远没有毛文龙功高
先是崇桢七年 , 努尔哈赤率大军征讨朝鲜 , 毛文龙和朝鲜先后向关宁求援 。袁崇焕倒也没置之不理 , 派了九千兵进至三岔河 , 准备牵制清兵 。然而等他的人马到了 , 朝鲜已经被打得投降了 , 速度之慢 , 难以想象 。袁崇焕竟然也不趁清军主力在朝期间 , 趁机进攻 , 也不帮助朝鲜反攻(当时朝鲜各地抵抗一直未断) , 竟然就此撤军 。三大支柱失其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