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建设有吸引力的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 二 )



对于一些用户的特殊需求,如学位论文查重服务、个性化的文献分析等,“可以按照规定,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凡勇昆表示:“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也要有开放的市场意识,不能因为收费‘因噎废食’,也不能将免费视为‘理所当然’。”

东部一所“双一流”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芮建江认为,因为缺乏商业竞争和市场驱动,公共知识产品供给容易出现“滥竽充数”现象,造成低质量充斥、监管缺失和服务迟滞等问题。

过去,一些公共知识数据平台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部分质量不高、服务不好、利用率低的“滥库”“呆库”。芮建江说:“我们需要采取类似基础设施定价措施,形成备案与价格管制方案,在公益性和商业性中找好平衡。”

以开放获取为主导,容忍付费使用

数字出版在西方起步较早,商业化路径清晰,爱思唯尔等国际知名数字出版平台异军突起。刘闯介绍:“面对数字出版巨头的包围,日本曾面临和我们目前类似的情况。”

1998年,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开发建成“日本科学技术信息集成系统”(以下简称“J-Stage”),收录了日本各科技学会出版的文献,学科分为数学、通信与信息科学、综合、物理、自动化等。

截至2022年1月,J-Stage收录了25个领域的3453种期刊、会议文献、研究报告等共约530万篇文献,其中86%的学术期刊、9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全文开放获取。

在刘闯看来,J-Stage的做法可以理解为,日本政府资助建设以学术期刊为重点、以开放获取为主导、容忍付费使用并向全世界开放的国家级、公益性知识服务平台。“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层出不穷,与其开放存取的知识共享环境不无关系。”刘闯说。

2012年,中国社科院建立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推进学术资源的公益使用、开放共享,公众可以免费下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论文成果。该数据库于2013年正式上线,但其影响力仍然无法和知网相比。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用户关注度报(2019年度)》显示,该中心上线数据近2000万篇,累计点击量近7亿次,下载量超过3200万篇。

“每篇论文下载量平均为1.6次,这个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某新闻传播类期刊主编曾小伟看来,“从行业内部看,篇均100次即为‘低下载量’,优质期刊篇均下载量,一般从数千到几万不等。”

曾小伟所供职的期刊是优质期刊,同时被知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收录。对于该刊单篇论文下载量来说,曾小伟的心理预期是“1000以上”。

“本刊内容在知网上的下载量大多高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十倍以上。”曾小伟介绍,目前,知网与该刊采用的是“双免费”的模式,知网无须向期刊付费,以获得优质内容;期刊也无须向知网付费,以换取网络传播权。

在知网风波中,相较于一边倒的舆论,曾小伟有不同意见:“相比上载该期刊论文内容,知网设计了专门的提交平台,通常情况下,两天就可以完成‘论文上网’。但是,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提交论文,只能使用普通邮件,论文通过邮件传过去,一周后才有回复。有的时候,‘论文上网’需要半个月时间。”

“此外,知网还有一个庞大的同行匿名评审专家库,在帮助期刊特别是弱小期刊上,作用很大。”曾小伟认为,数据库容量大小、用户数量多少、界面是否友好科学,市场服务和竞争意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影响因子决定吸引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