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三大闹市刑场揭秘 哪些名将在西四被剐死( 二 )


不知道于谦看见这“行路嗟叹、天下冤之”的场面是什么心情 。他是否也哭了?为百姓哭,为自己哭,还是为昏庸的皇帝哭?哭吧哭吧,哭出来舒服一些 。代替岳飞哭,代替文天祥哭,代替方孝孺哭……
查抄于谦私宅,让制造冤狱者大失所望 。别说谋逆的罪证根本不存在,连值点钱的家具或器物都没有 。居室甚至不曾好好地装修,徒穷四壁 。两袖清风的一代高官,留下的惟一遗产,就是堆满床头案几的经史与兵书 。而他读这些书的目的,是为了报国的 。这一回,连奉命搜查的“秘密警察”(锦衣卫)都哭了 。
后来,明宪宗平反了这桩冤假错案,为九泉之下的于谦昭雪,将其故居改为“忠节祠” 。
而今“忠节祠”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比于谦更冤的是袁崇焕,他在西市被凌迟处死时百姓“争啖其肉”】
比于谦更冤的是袁崇焕 。他在西市被凌迟处死,不仅无人哭送,而且遭到痛骂 。磔刑照例应剐三千六百刀,皮肉寸断 。当这一代名将被千刀万剐时,心灵肯定比肉体还要痛苦,晃动在他眼前的是一张张愤怒的面孔 。市民们不明真相,视之为通敌卖国的“汉奸”,争相掏腰包买其肉而食之,以解心头之恨:“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明季北略》)
天启六年(1626年),镇守宁远城的蓟辽总督袁崇焕以弱胜强,击破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后金大军,取得“宁远大捷” 。正是在这次战役中,努尔哈赤中炮受伤,不久后死去 。其子皇太极时刻铭记着这“杀父之仇” 。
三年后,皇太极绕开袁崇焕重兵驻扎的防区,由喜峰口突破长城,包围了北京城 。袁崇焕风雨兼程自山海关外赶回增援,护驾勤王 。又一轮北京保卫战打响了(与于谦指挥的那一次相隔约一百八十年),主角已是袁总督——此时他也像于谦一样,在战乱中升任兵部尚书 。
袁崇焕率领的九千骑士,在长途跋涉之后,顾不上休息,直奔皇太极督战主攻的广渠门,与数倍于己的八旗军展开决斗 。这一场刀枪交错的近距离混战,整整持续了一个白昼 。袁将军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轻伤不下火线,纵横驰骋,穷追皇太极之宝帐而不舍,如苍鹰扑兔,有常山赵子龙之风!“两肋中箭如猬,赖有重甲不透 。”一尊怒发冲冠的战神,出现在广渠门外,吓得八旗军纷纷闪避 。
袁崇焕,真乃敢死队员中的敢死队员,主帅能如此,还怕麾下的士兵不卖力吗?广渠门大捷,完全是凭勇气取胜的 。另两处战场(德胜门与永定门),八旗军同样兵败如山倒 。
皇太极终于意识到:有袁崇焕这个死对头在场,绝对啃不动北京城这个硬核桃,只好灰溜溜地撤回老家 。
强攻不行,只能智取 。皇太极设“反间计”,故意让战俘在放归前窃听到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的假情报 。崇祯居然钻进了圈套,将自己的良将拉下战马,轻易地定罪:“袁崇焕以复辽自任,功在五年,朕是以遣员凑,无请不发 。不意专事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入犯,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散遣 。乃敌兵薄城下 。又潜携喇嘛僧入军中,坚请入城 。敕法司定罪,依律,家属十六岁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配,朕今流他子女妻妾兄弟,释放不问,崇焕本犯置极刑 。”
皇太极“借刀杀人”成功了 。昏君崇祯将己方的一杆战旗给连根拔掉 。
袁崇焕死得太惨了 。“时百姓怨恨,争啖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比身碎千段更痛苦的,乃是忠臣蒙冤的心 。他恐怕以为置身于噩梦之中:这就是我苦苦捍卫的城市吗?这就是我拼死保护的人民吗?满腔热血,没能流在杀敌的战场上,而流在自家的刑场上!
皇帝犯了一个错误?百姓犯了一个错误?历史犯了一个错误!
当然,历史同样也是受害者:袁崇焕的伤口乃历史的伤口,一直疼痛到今天,还会疼痛到永远 。
明王朝最终葬送在崇祯自己手里 。清廷移鼎北京,修明史,总算公布了内幕(把“绝密档案”给曝光了) 。北京的民众才醒悟过来,意识到自己摧残了自己的保护神,追悔莫及 。
清亡后,立即有人在离袁崇焕旧战场不远的地方,广渠门内龙潭湖西侧集资修造“袁督师庙” 。既然是庙,可见市民确实把袁将军奉若神明 。
袁崇焕死后,众叛亲离,无人收尸 。多亏他手下的一位佘姓亲兵,坚信自己的“老领导”非坏人,趁天黑将其残尸(实际上只剩一副骨架子)从西四牌楼背回自家的院落,加以掩埋 。此举在当时是要冒生命危险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