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三大闹市刑场揭秘 哪些名将在西四被剐死( 三 )


纯属民间行为的“袁崇焕将军之墓”在北京城里秘密地扎根了 。忠实的亲兵在将军的墓前一如既往地守护着,仿佛将军还活着,正酣睡于营帐 。他临死前又把这项任务托付给子孙:永远给袁将军守灵!代代相传 。佘姓亲兵的后裔们,即是遵循祖先的遗训,更是出于对英雄的敬仰,一直不曾搬家、不敢卖掉祖传的私宅——后园里种植着一棵不断扩充着年轮的精神之树!
这一家人,一直在原地守候着 。这一家人,替一城之百姓做着忏悔的事情 。
强将手下无弱兵 。袁将军自然伟大,这一家人也不简单,他们是自发组成的卫兵,永远的卫兵 。
三百多年过去,院子还是那个院子,坟墓还是那个坟墓,可守墓人已传至第十七代了 。
电视台采访了第十七代守墓人,一位叫佘树芝的老太太 。她说这么些年来,经常有知情者慕名前来敲她家的院门,给袁将军上坟 。主人总是热情招待,引领来宾去后园祭奠那位著名的死者 。随着镜头,我看见了袁崇焕之墓,已用混凝土浇铸(如同堡垒),并且立有大理石墓碑 。庭院打扫得很干净,可见主人很尽心尽职 。
由于袁崇焕之墓、祠已列为供游客参观的文物保护单位,守墓人家族将移迁新居 。佘树芝老人在墓前鞠躬、痛哭,跟祖祖辈辈生死相守的袁将军告别 。
袁将军若活着的话,应该给自己世代相传的卫兵授勋 。或者说,我们这座城市,应该给这有良知的一家人记功 。一个平凡的家族(绝对属于“老北京”了),总算为历史犯下的错误做出了一定的补救 。我视之为人民的代表,从精神上对冤死的英雄进行着永远的补偿 。
【文天祥在柴市口实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最高理想】
在明朝以前,元朝,北京(时称大都)的刑场在柴市口(今东城区交道口) 。
说起来,我知道柴市口,还是因为文天祥,这位写有《正气歌》的南宋状元宰相,正是在柴市口,实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最高理想 。
文天祥战败后,经过“零丁洋”而被押赴大都兵马司狱中 。元世祖忽必烈看重这个人才,让被俘的亡国之君恭帝出面当说客,希望文天祥遵君臣之道而投降 。文天祥一见恭帝即泪如雨下,边哭边说:圣驾请回,圣驾请回!很艺术地处理了难题——既给了恭帝面子,又保持了自己的气节 。
“君恩”不灵,便动用亲情 。唆使文天祥沦落乐坊与妓院的宠妾及宝贝女儿,乞求其救助 。文天祥肝胆欲裂,仍硬起心肠给“掌上明珠”回信:“阿爹救不得 。”
最后,战无不克的忽必烈只好亲自出马,劝说这位文人:“我很钦佩你的忠烈 。但你们的皇帝都归顺我了,你也不妨做我的丞相 。我不会亏待你的 。”文天祥不屑一顾:“我是大宋的宰相,哪能再为另一个朝廷服务!”忽必烈觉得还有商量的余地:“当两朝宰相或许有违你的观念,那么可否主管枢密院?照样能为老百姓做些实事嘛!”文天祥昂首回答:“一死之外,别无所求!”
黔驴技穷,忽必烈下令对文天祥执行斩刑 。
那是至元十九年(1283年)发生的事情 。当囚车驶往柴市口,老百姓纷纷赶来为忠贞不屈的文丞相送行,仅刑场周围就集合了一万余人 。行刑官怕市民造**,锣鼓开通时一再宣称:“皇上有旨,只要文丞相肯降,立即收回成命,荣任本朝宰相!”文天祥戴着镣铐,神色坦然地来到刑场上,他问旁边的百姓哪一面是南方,百姓指给他看了 。文天祥恭恭敬敬地朝着正南方拜了几拜,然后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七岁 。(引自方彪著《北京简史》)
文天祥的碧血,抛洒在柴市口 。文天祥的丹心,跳动在史书里 。
【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清朝取代明朝后,将杀伐的刑场,由西四牌楼转移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 。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是在菜市口被杀害的 。谭嗣同走下囚车时曾质问监斩官:“革新变法有何罪过?为什么不审而斩?”监斩官无言以对,只是投去杀头的令箭,让刽子手持刀上前 。谭嗣同的头在被砍下前,还在高呼口号:“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光绪皇帝主张变法革新,下诏令谭嗣同从速进京引见,参与新政 。赐谭嗣同军机章京“四品卿衔” 。他下榻在城南北半截胡同的浏阳会馆,“然而他不坐轿子,总是步行穿过宣武门,到紫禁城去 。他的任务是拆看各省的奏章和上疏,择善而从,批驳守旧 。”(农伟雄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