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协定签订的背后 蒋介石并非为了全力剿共( 三 )


但国民党内反对通车通邮者颇不乏人,11月4日,外交次长唐有壬密向黄郛电告,“道君(代指李烈钧)鼓煽政潮甚力,今日立法院开会,指责通邮通车并要求尧峰(代指汪精卫)出席说明,此为彼辈破坏计划之第一步 。”(沈云龙编著:《黄膺白先生年谱》下,第636页 。)
但国民党内与唐有壬等持不同意见者大有人在,即比较正统的王子壮也议及,“近闻日本为撤退长江各口日兵,要求吾国与伪国通邮通车并承认平热铁路平绥铁路之中日合办等,如此是直欲将华北置诸彼肘腋之下 。吾国少有人心,讵能相忍?故近日中央政治会议及立法院均向外交当局作种种之责问,虽汪先生答复绝不使丧权辱国,但事实昭然,殊使人疑虑也 。”
王世杰也提到,自1933年5月底《塘沽协定》签订后,“汪蒋两公对日之态度与政策,日趋于妥协 。日本方面要求与伪满洲国通车通邮,汪蒋均主迁就 。予以此事将影响政府对东四省之原来立场,力争无效 。六月一日曾向汪院长坚请辞职;嗣因汪虽应允,蒋仍强余留职,遂作罢议 。”(《王世杰日记》,第1册,第11-12页)
冈村宁次北平会谈
11月6日,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到北平,与黄郛等人谈判,日方提出控制长城各口,并提出关内外通车、通商诸项要求,逼迫中方接受,7日,黄郛等电告蒋介石,蒋即派机接汪精卫到南昌紧急商议,蒋、汪于8日复电黄郛、何应钦,对通车通邮已有接受之意,只是担心国内反对妥协之情绪正十分激昂,希望能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 。
11月9日,黄郛、何应钦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等在北平经三天会谈之后,就《塘沽协定》善后处理事宜达成初步协议,日军续驻长城各口,关内外通车、通商、通邮、通航问题日后续商 。11月11日,蒋介石电黄郛、何应钦,告以通车谈判在适当时机可以启动,但“不含长城线”等内容实难承受,希望日方能体谅现当局愿意妥协亲善的诚意,不使他们太过为难 。稍后,因“福建事变”风声日紧,汪精卫电告黄郛等,通车谈判暂缓进行 。11月21日,黄郛复电汪精卫,表示闽变既已爆发,“华北方面”,将与何应钦共同谨慎应付,通车等案“当遵命暂缓进行” 。
平沈通车交涉的重启
1934年4月11日,蒋、汪、黄等在南昌开始磋商华北问题,12日,交通部长朱家骅仍对采访人员表示,行政院对通车通邮尚未加考虑,交通部仍一秉过去封锁政策办理,并无变更方式之动机 。至查获日人私运东北邮件,除令各地严密防范取缔外,并请海关协助,一面由外交部提出交涉 。13日,立法院举行秘密会议,讨论华北外交,对黄郛大加抨击,决定原则三项:华北外交不必由黄郛办理;“通车问题,决不可商,日如提议,只有拒绝,庶免有承认伪组织之嫌 。”决定在整理通过后,送呈中政会,作为向中央之建议 。
【塘沽协定签订的背后 蒋介石并非为了全力剿共】14日下午,汪精卫回到南京,在中央党部会议报告在赣决定之外交方策后,对采访人员发表书面谈话称:“外传通车通邮问题……黄委员长至今未与日方谈判 。”对此予以否认 。16日下午,黄郛到上海后在寓所对采访人员发表谈话称,这次去南昌“不过报告此一年之整个政务 。至于通车通邮及沿长城一带设关,则未尝详谈,因目前华北困难,不仅此通车通邮设关也 。”而在17日,黄郛与日本驻华大使有吉明见面时,与对采访人员的谈话闪烁其词不同,黄郛告诉有吉,南昌的会谈“关于华北的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通车、通邮、长城沿线设置税关、开发华北产业等,蒋、汪同意了黄的意见,并授予他一定的处理权限 。”“这样做起来总算方便些了” 。有吉表示,“今后还请多加关照 。”18日,有吉在南京拜会了汪精卫,据日方有关人员的信息,“会谈中汪精卫认可了黄郛的说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