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赵一曼的丈夫,也是任弼时的大舅子,还有一个身份同样不简单



他是赵一曼的丈夫,也是任弼时的大舅子,还有一个身份同样不简单


文章图片



他是赵一曼的丈夫,也是任弼时的大舅子,还有一个身份同样不简单


文章图片



他是赵一曼的丈夫,也是任弼时的大舅子,还有一个身份同样不简单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 , 涌现了无数巾帼英雄 , 像苏联的卓娅 , 中国的赵一曼 , 她们都极大地鼓舞了本国人民斗争下去的勇气!
不过在这里问一个问题 , 你知道赵一曼的原名叫什么吗?
说起来赵一曼的身份一度非常神秘 , 195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赵一曼》上映 , 由此这个抗日女英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 。 当时她的家人都看了这部电影 , 但根本不清楚她的具体身份 。
直到1955年 , 赵一曼昔日的几位战友通过照片辨认 , 确定这位女英雄原名叫做李一超 , 曾是上海机关工作人员 。
她是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 事迹也已被人广为熟知 , 其实她的丈夫陈达邦的身份同样也不简单!

陈达邦190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书香门第 , 他的姑姑嫁给了任弼时的父亲任振声 , 两家也算是姑表亲 。 他与任弼时年龄相仿 , 自幼就很玩得来 , 还曾一起在长沙求学 。
他们俩的关系还不止如此 , 陈达邦有个小两岁的妹妹陈琮英 , 与任弼时是青梅竹马 , 1926年嫁给了任弼时 , 所以陈达邦就成了任弼时的大舅子 。
亲上加亲后 , 任弼时决定带陈达邦走上革命道路 , 他与陈琮英联名写信到长沙老家 , 动员陈达邦报考黄埔军校 。
陈达邦也是一位爱国之心 , 见信后当即南下考入了黄埔第六期 , 次年入党后又被组织派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 。
与他一同出发的共有数十人 , 每十人编为一组 , 陈达邦被指定为其中一个组的组长 , 李一超就在他的小组里 。
李一超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地主家庭 , 从小没吃过什么苦 , 在船上颠簸吐得一塌糊涂 , 是陈达邦在一旁悉心照顾 , 才让她的情况好转 , 因此李一超生出了感激之心 。
到了苏联后 , 李一超并不熟悉俄语 , 所以学习的效率很慢 , 也是陈达邦耐心辅导 , 让她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了国外的环境 。 久而久之 , 两人就互相生了情愫 。

192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 , 两人经校方批准结为夫妻 , 在苏联也度过了两年的幸福生活 。 不过李一超怀孕后 , 回乡的思绪异常强烈 , 经组织批准后 , 她先行回国 , 而陈达邦则继续留在苏联深造 。
当时两人谁都没想到 , 这一去就是永别 。
李一超回国后不久生下一子 , 取名为“宁儿” , 她考虑到自己从事的是秘密工作 , 随时有可能会牺牲 , 为了让儿子有一个安稳的成长环境 , 她将一岁多的宁儿寄养在了陈达邦兄长陈岳云家中 。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 李一超主动请缨前往东北支援抗日事业 , 由此开始使用化名“赵一曼” 。 她努力发动群众、建立游击队 , 曾担任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委 , 实在是女中豪杰 。
可惜当年抗日的形势并没有完全展开 , 加上有叛徒的出卖 , 李一超最终于1936年英勇就义 。
这一切 , 远在国外的陈达邦一无所知 。

其实李一超回国没多久 , 莫斯科中山大学就解散了 , 陈达邦就成为了莫斯科外国出版社中国印刷部主任 , 在这里 , 他与印刷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
1935年 , 吴玉章在法国巴黎创办《救国时报》 , 陈达邦被调过去主持印刷业务 , 担任《救国时报》印刷部主任兼印刷厂厂长 。
本来共产国际曾想将《救国时报》迁往美国印刷出版 , 就让陈达邦在巴黎等待着接受任务 , 但左等右等 , 始终没能等到成行的那一天 。
其他的中国人陆陆续续回国 , 陈达邦在巴黎待着也感觉不能发挥什么作用了 , 便于1942年启程回国 。
陈达邦刚回国时暂没有栖身之所 , 就去投靠在重庆开印刷厂的兄长陈岳云 。 在这里 , 他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宁儿 , 并且知道了自己妻子前往了东北再也没有回来过 , 他心里也明白 , 妻子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
之后的抗战时期 , 陈达邦就利用自己在国外学会的先进技术 , 帮助兄长的印刷厂做事 , 极大地提高了印刷速度以及印刷质量 , 使他们印刷厂的客户迅速增多 , 业务持续扩大 。 陈氏两兄弟也声名远播 , 被誉为“印刷之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