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巨大的太阳,却不会把八大行星吸引过去发生撞击,原因何在?( 二 )



万有引力的作用效果了解了有关于太阳系的形成以及太阳与八大行星的关系以后 , 有关于太阳为什么没有吸引八大行星 , 并且让八大行星在太阳表面毁灭的问题其实也就能得出解释 。 在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之中 , 原本就已经有无数的行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摧毁 。
为了方便理解 , 我们可以将这个摧毁过程理解为“筛选” 。 当太阳对太阳系内的行星进行“筛选”以后 , 剩下的行星自然能够和太阳相安无事 。 不过这种说法虽然合理 , 但毕竟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 。 因此 , 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 , 我们还可以从万有引力的作用效果中寻找答案 。

事实上 , 牛顿当年在提出万有引力的时候 , 其实还提出了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 , 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 太阳的质量大 , 因此能够将各种行星吸引到自己的表面 。 可如果行星的公转速度足够大 , 那么太阳自然无法将它吸收过去 。
为了证明这个说法的真实性 , 科学家们还对各个行星的公转速度进行了调查 。 如果说法正确 , 那么在测算出来的结果就应该是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 , 应该具有越大的公转速度才对 。

而事实证明 , 地球的公转速度为29.78km/s , 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的公转速度为47.89km/s , 距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公转速度则仅仅只有5.43Km/s 。 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太阳没有将八大行星吸收 , 甚至哪怕是距离最近的水星也没有吸收 。
更重要的是 , 在不同的轨道上以不同的公转速度运动 , 其实也刚好就是维持稳定的前提条件 。 当我们将这一研究发现代入到曾经太阳系中拥有数百颗行星之中就会发现 , 或许不知在何时 , 一些没有正确按照合适的轨道运行的行星 , 便早因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

事实上 , 有关于这一点 , 即便是在地球实验室之中 , 也同样可以找到对应的答案 。 当我们将某一个磁铁放在实验桌上 , 另一个磁铁则以某一速度恒定不变的围绕中心位置的磁铁运动时就会发现 , 即便两者之间一直处于吸引的状态之中 , 但始终没有相互接近的趋势 。

动态平衡对于上述的表象 , 我们还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进行解释——动态平衡 。 动态平衡的意思是说 , 在某一个系统之中 , 物体都会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情况下 , 保持宏观上面的平衡 。
了解太阳系真实运动状态的人都知道 , 其实不仅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做运动 , 太阳也在围绕着宇宙深处的某一引力源做着运动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地球跟随太阳系运动的同时 , 其实也恰好就是和太阳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之中 。

如果对此不太能够理解 , 那么银河年的定义解释就更加简单明了 。 科学家们表示 , 太阳系在轨道上围绕着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 其实也就是一银河年 。 在这个公转过程之中 , 太阳围绕银河中心运动 , 地球则在太阳本身运动的同时 , 始终围绕着太阳运动 。
当然 , 关于万有引力的作用状态 , 其实绝大多数人还有另外一个疑问 。 地球的公转轨道并非是一个正圆形 , 而是一个椭圆形 。 也正因如此 , 所以才会有近日点以及远日点的说法 。 那么当两者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时候 , 为什么地球依旧没有受到相应的影响呢?

有关于这个问题 , 牛顿曾经在1665年-1666年之间尝试用离心力定律以及开普勒第三定律进行证明 。 可无论如何 , 牛顿也仅仅只是得出了在圆形轨道上与引力平方呈反比 , 而无法在椭圆轨道上证明这一点 。
一直到最后 , 牛顿才终于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以及从离心力定律上演化出来的向心力定律和数学之中的“极限”概念 , 最终解决了这个世纪性难题 。

现代天文学的发展虽然牛顿利用万有引力解决了相关的问题 , 并且很好地解释了地球上物体所承受的重力 , 海洋的潮汐现象以及行星与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 。 但有一点牛顿却无法解释 , 那就是太阳和地球这两个物体之间 , 为什么会存在引力 。
换句话来说 , 我们在研究太阳的引力很大 , 有可能将太阳系的行星吸引到自己表面的问题时 , 其实也应该思考一下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如果换成另外一种设定 , 即太阳与地球之间虽然会存在引力 , 但引力并不会对两者的存在造成影响 , 是否可行?

关于这一点 , 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之中就能够找到答案 。 广义相对论认为:一个有质量的物体 , 会使它周围的时空发生弯曲 。 注意 , 这里有质量的物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天体 , 而是任何一个有质量的物体 , 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 只不过影响的力度和范围不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