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不断削弱相权 为何仍出权相?

在古代社会 , 宰相是仅次于皇帝的重要角色 。宋代以前宰相地位颇为尊荣 。但有宋一代相权却削弱很多 , 同时又出现过不少权相 , 这是值得深思的反常现象 。
一、赵宋相权去哪儿了?
唐代本设有三个中央机构(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 三省长官实为宰相 , 掌管国家最高权力 。
宋代也有三省 , 但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单独取旨 , 称政事堂;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之外 , 两省长官不再预闻最高命令 。
较之唐代 , 宋代的相权由此在五个方面产生了弱化——
1首先是决策权的弱化
据《续资治通鉴·宋纪一》记载:“旧制 , 凡大政事 , 必命宰臣坐议 , 常从容赐茶乃退 。及(范)质等为相 , 自以周室旧臣 , 内存形迹 , 又惮帝英睿 , 乃请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帝从之 。由是坐论之礼遂废 。”
在唐代 , 所有决策均出自中书门下两省 , 中书省“定旨出命” , 门下省审议副署;必要时三省召开联席会议 , 共同商议决断 。故而 , 唐代最高命令实际上由宰相拟定 , 皇帝只是行使同意权或拍板权而已 。
自宋太祖以后 , 不仅废止宰相“坐以论道”的礼遇 , 而且取消宰相的主动决策权 。凡事 , 宰相只是先写一刮子 , 提出几项意见 , 或拟出几条办法 , 呈送皇帝决定;然后再按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 , 这便是“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 。宰相再不能主动决策 , 只是遵命于皇帝 。
2其次是军事权的弱化
宋初 , 宰相的军事权曾被剥夺 。涉及军事问题 , 皇帝只与密枢院长官商议 , 宰相无权过问 。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 , 知制诰田锡上奏指出:“臣闻前年出师 , 命曹彬取幽州 , 是侯莫陈利用、贺令图之辈荧惑圣聪 , 而李昉等不知 。去年招置义军 , 札配军分 , 赵普等亦不知 。夫宰相非才也 , 则罢之可也 。宰相可任 , 岂有议边陲 , 发师旅 , 而不使与闻者哉!”(《长编》卷30)
可见 , 田锡对宰相无权过问军事颇不以为然 。景德元年(1004) , 契丹再次大举入侵 。真宗没有太祖运二府于股掌之上的统帅能力 , 对付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 他需要二府之间的紧密协调 , 因此 , “上每得边奏 , 必先送中书 , 谓毕士安、寇准曰:‘军旅之事 , 虽属枢密院 , 然中书总文武大政 , 号令所从出 。向者李沆或有所见 , 往往别具机宜 。卿等当详阅边奏 , 共参利害勿以事干枢密院而有所隐也 。’”(《长编》卷57)
面临战争威吓 , 真宗被迫承认宰相“总文武大政”的职权 。此后 , 宰相虽然过问军事 , 但主导权仍在枢密院 。
3再次是财政权的弱化
宋代的财政 , 由三个司掌管 , 三司使是最高财政长官 , 不受宰相节制 , 直接对皇帝负责 。所谓三司 , 即为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 。
在唐代 , 司是属于尚书六部下面的二级机构(司局级) , 接受六部尚书(部长)的领导 。必要时 , 宰相也会兼领户部一个司 , 如盐铁、度支之类 , 以便直接掌管财政大权 。
而宋代 , 三司地位大为提高 , 独立掌管全国的财政 , 这是有意削弱宰相的职权 。王安石实行变法 , 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 将户部、盐铁、度支三个衙门重新整合起来 , 统一到新设立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 , 欲让财政大权回到宰相手中 。
但是 , 司马光等人极力反对 , 认为财政应该由三司管 , 三司失职 , 可以换人 , 两府不得侵其事 。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 制置三司条例司也被废止 。
4再是人事权的弱化
历来官府用人 , 本应隶属于宰相职权范围之内 。任用什么人 , 提拔什么官 , 这是宰相管辖之吏部的事 。
而宋代 , 在吏部之外 , 另设考课院 。考课亦即铨叙 , 对官员进行综合考评 。考课院后来更名为审官院 , 又分为东西两院 , 东院负责选用文官 , 西院负责选用武官 。此外 , 还设置三班院 , 专门管理内廷供奉及殿直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