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教子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代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 。次年(627)改元贞观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 。
隋朝的第二代皇帝隋炀帝残酷欺压百姓,荒淫腐化,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农民起义如同烈火一样在全国蔓延开来 。隋朝被推翻了 。隋炀帝被人活活勒死了,下场是十分可悲的 。
唐太宗看到隋朝的灭亡,深深地吸取了教训 。所以,他当了皇帝以后,尽力减轻百姓的负担,不许官吏腐化,免得自己和自己的后代也落得个隋炀帝那样的下场 。
他召集众大臣来,嘱咐说:“我原在民间生活,很了解百姓疾苦 。当了皇帝以后,办事总是小心谨慎 。即使如此,仍然常常出现差错 。太子自幼生活在皇宫中,每天吃喝玩乐,百姓的困苦,他一概不知,将来处理国家大事,很可能出错 。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帮助他啊!”
唐太宗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 。并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 。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外,其他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 。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接老师 。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 。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 。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 。”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 。
唐太宗害怕儿子们因为养尊处优,不了解社会,所以十分重视对儿子们的教育 。他除了选择有名望的学者当老师之外,还注意随时随地地启发儿子们的思想认识 。
他同儿子们一起吃饭时,就问:“你们知道饭的来历吗?”儿子们说:“不知道 。”唐太宗就说:“这是农民辛勤劳动种植出来的,只有不误农时,让老百姓高高兴兴种好地,你们才会永远有饭吃 。”
看见儿子们练骑马,就问:“你们对马了解吗?”儿子们说:“不了解” 。唐太宗就说:“马是代人出力的牲口,不要让马太累,这样才可以永远有马骑 。”
看见儿子们划船,就问:“你们了解船吗?”儿子们说:“不了解” 。唐太宗就说:“船啊,好比国君,水啊,好比百姓 。水能载船,也能覆船 。你们将来当国君,要牢记这个道理呀!”
看见儿子们在一棵大树下乘凉,就问:“你们了解树吗?”儿子们说:“不了解 。”唐太宗就说:“这棵树虽然弯曲,但如果认真矫正它,就能长直了 。做国君的,虽然会犯错误,只要虚心接受意见,就会心明眼亮起来 。你们都要牢记在心啊!”
只要有机会,唐太宗就教导太子,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弱点 。
有一天,太子在湖中划船 。正巧,唐太宗从湖边走过,就停住了脚步 。太子看到了父皇,就将船划到岸边,问:“父皇找我有事吗?”唐太宗问:“你知道船是靠什么行走吗?”太子想了想,答:“靠水,才能行走 。”唐太宗又问:“你知道隋朝是怎样亡国的吗?”太子想了想,说:“隋炀帝残暴荒淫,大兴土木,迫害百姓,百姓就造反了 。您顺应民心,乘势灭了隋朝 。”唐太宗听了,点了点头,说:“你说得不错 。可你知道吗?江河里的水比如是百姓,水上走的船好比是君王 。水可以把船浮起来行走,也可以把船打翻,让船沉下去 。我的意思是说,百姓可以使君王取得天下,百姓也可以使君王失去天下 。”太子说:“父皇说得很深刻 。”唐太宗再次叮咛:“千万千万记住这个道理啊!”唐太宗的原话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
由于这句话道出了皇帝的真实处境,含有很深的哲理内涵,所以流传至今,成了一句不朽的名言 。唐太宗不仅教训太子,让太子知道,当皇帝的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如果不了解百姓,就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他对自己也是一样地看待,并不认为皇帝就都是对的 。所以,他命令各级官员:“今后,我发出的命令,若有不符合百姓利益的,或其他不合理的,希望大家能给我指出来,不得糊里糊涂地照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