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愁没房子 苏辙早年蜗居 买房耗尽积蓄

【古人也愁没房子 苏辙早年蜗居 买房耗尽积蓄】在当代的相亲会上 , 假如你听到这么一句:“有房吗?没房免谈” , 想必会觉得见怪不怪 。戏里戏外 , 关于房子的故事 , 随着近年房价的飞涨 , 越演越热 。对此 , 当代人是有多无奈?可是 , 或许你想不到 , 住房难问题不是当代才有的 , 古代人早就尝到了其中的苦与愁 。
房子 , 可以说是现代人最最关心的话题 , 特别是房价不断疯涨的形势 , 令所有人都疯狂起来 。面对房地产市场里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 , 我们不禁要问 , 是否只有现代人才会面对如此紧张的房产问题?如果生活在古代 , 我们还需要为买房发愁吗?
西周已有土地交易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 , 房地产交易也就是最近二十几年的事情 , 而售楼部、开发商、分期付款、货币购房、按揭、房奴、开盘、过户 , 这些热门词汇出现的时间还更晚 。其实 , 事情并不如此 。根据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证明 , 中国在西周时就出现了土地交易 , 在战国时就有房屋买卖 。
在一个名字叫“盉”的西周青铜器上 , 就刻有一段关于地产交易的铭文 。其意思大致是:公元前919年农历三月 , 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把1300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 , 换来了价值100串贝壳的几件奢侈品 , 包括两块玉 , 一件鹿皮披肩和一条带花的围裙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宗不动产交易 。
在矩伯和裘卫两人完成土地抵押交易的93年后 , 也就是周厉王三十二年 , 又发生了一宗土地买卖 。这宗土地买卖的交易过程也被刻在青铜器上 。这次记录的是周厉王买地的事 。周厉王为扩建王宫 , 买下一个叫鬲从的人的地 , 没有立即给钱 。鬲从担心周厉王赖账 , 周厉王派人对鬲从说:“你别怕 , 我一定会照价付款的 , 如果我赖账 , 就让上天罚我被流放好了 。”这个很毒的誓 , 证明了这次交易的分量 。
有人买地 , 有人卖地 , 说明当时除了有土地抵押 , 还存在土地买卖 , 房地产市场已经有了雏形 。
房产开发商受人鄙视
在隋唐时 , 有人专门开发商铺 , 在盖好之后将其租出去或卖出去 。从某种意义上讲 , 他们也可算是开发商 。
有个叫窦乂的人 , 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窦乂出生在陕西 , 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爹娘 , 无依无靠 , 跟着舅舅一块儿生活 。他舅舅是个公务员 , 住在长安城 。窦乂先通过卖鞋、卖树等生意赚了一些钱 , 后来有了80万钱的身家 , 于是开始向房地产行业进军 。当时长安西市有一个废弃的化粪池 , 面积不小 , 有十几亩 , 闲置七八年了一直没人买 。窦乂把它买了下来 , 雇人填平 , 在上面盖了20间店铺 , 租给波斯胡人做生意 , 平均每天可收上几千钱的房租 。再后来 , 窦乂听说当朝太尉李晟喜欢打马球 , 于是斥资70万钱买下一块地 , 又花30万钱把这块地建成一片马球场 , 送给了李晟 。李晟很高兴 , 从此跟窦乂结成死党 , 有求必应 。有这种靠山保驾护航 , 窦乂发得更快了 , 不到40岁就成了长安首富 , 人称“窦半城” 。
古代的开发商还有一些是公务员、退休干部等 , 甚至官府自己就是开发商 。比如在北宋 , 中央政府下面就有个专门搞开发的机构 , 叫做“修完京城所” 。这个机构本来只能是修筑城墙和宫殿 , 后来城墙修得差不多了 , 宫殿也盖得够豪华了 , 就开始转型给中央财政搞创收 。怎么搞创收呢?“修完京城所”向朝廷请示 , 划拨给他们大片地皮 , 他们在上面盖住宅盖店铺 , 盖好了 , 有的卖给老百姓 , 有的租赁给老百姓 , 给国库做了很大贡献 。
但是 , 在古代做房产开发商却是很受鄙视的 。原因是 , 从汉朝开始 , 传统中国一贯重农抑商 , 单靠造房子赚钱 , 会被大伙瞧不起 。北宋初年有个人叫陶毂 , 据他描述 , 当时只要有人盖房子往外出租 , 大伙就说这人是市井小人 , 挣来的钱就叫“痴钱” , 就是呆傻的意思 。可见在那时候 , 连做房东都受歧视 , 更别说做开发商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