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伪政府国家元首汪精卫 国府二把手叛变投敌
1937年12月6日,汪精卫在武汉主持召开国防最高会议常委会,通过了接受日本停战条件的决议 。
1938年1月18日,因日方突然增加苛刻的停战条件,国民政府发表态度强硬的声明,汪精卫对日媾和努力宣告失败,终于走上了叛国投敌的道路 。
主张“不抵抗”险遭暗杀
1932年春,蒋汪再次合流 。汪精卫上台任行政院长,提出“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方针,主张中日发生冲突时,中国应该在“尽可能范围内,极力忍耐,极力让步,表示我们无意开衅” 。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蒋汪政府先后与日本签订《淞沪休战协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等,大肆出卖中国主权 。
《真实的汪精卫》一书记载,面对全国讨汪的气氛,汪精卫的亲信陈公博说:“历代王朝危急之秋总有人站出来背黑锅的 。其实南宋秦桧也是一个大好人,他看南宋已无力与金抗战,就挺身而出与金讲和,牺牲自己来换取南宋日后的中兴 。但我对于先生这种无代价的牺牲总觉得不值得 。”
汪精卫则说:“说到牺牲,都是无代价的,有代价便不算牺牲,我已五十出头了,我决意当牺牲品 。”
此后,陈公博下定决心跟汪精卫一起“牺牲救国”,这是两人共同叛国投敌的开始 。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记》一书记载,1935年11月,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召开 。开幕式后,除蒋介石外的全体中委合影 。摄影刚结束,采访人员群里跳出一人,高呼“打倒卖国贼”,向汪精卫连发三枪,一弹射进他左眼外角下颧骨,一弹从后贯通左臂,一弹从后背射进第六、七胸脊柱骨旁 。
刺客当场被枪击捕获,两天后死于医院 。此人叫孙凤鸣,原系十九路军排长,因不满蒋汪政府对日妥协,本要刺杀蒋介石,因蒋没来,转刺汪精卫 。
汪精卫随后辞去行政院长和外交部长职务,前往欧洲疗养 。
成为“低调俱乐部”的灵魂
1937年底,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主要行政机关迁至武汉 。
“西安事变”后,汪精卫回国,再次站到了中国政治舞台前沿,继续坚持媚日“反共”的立场,重新开始他名为“和平救国”实为通敌卖国的努力,日后汉奸政府的班底在此时基本形成 。
《汪精卫评传》记载,周佛海在南京溪流湾8号的别墅有间地下室 。全面抗战爆发后,一些国民政府要员常来这里躲空袭,包括顾祝同、熊式辉、梅思平、陶希圣、胡适、高宗武等人 。
他们将人民的抗战呼声一概斥为“唱高调”,鼓吹“我们能打胜仗是意外的,而打败仗是必然的事” 。他们认为应该停止与日军对抗,和日本人“互相抱头痛哭,彻底忏悔和觉悟”,实现中日“和平”与“合作” 。
胡适给这个小集团取名“低调俱乐部” 。周佛海在《回忆与前瞻》里说,当“抗战到底”的调子高唱入云的时候,谁也不敢唱和平的低调,故我们主张和平的这一个小集团,便名为“低调俱乐部” 。”
“低调俱乐部”的主张与汪精卫不谋而合 。毛磊介绍,当时日本年钢产量近1000万吨,中国只不过十几万吨,汪精卫等人被敌人暂时强大的表面现象所吓倒,他们的“亡国论”实际上代表了一个阶层,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
此时,汪精卫的“求和”愿望越来越强烈 。《武汉抗战史要》记载,1937年10月,李宗仁拜访汪精卫时,汪一再问李“你看这个仗能打下去吗?”说时摇头叹息,态度很是消极 。
同时,汪精卫还不断向蒋介石施加压力,给蒋写了十几封信,大谈处理对日关系的“和平”思路,妄图阻止抗战 。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记》中说,周佛海与汪精卫不和已久,曾互相骂对方“不是东西”,都发过誓不再与之共事,但共同的政治主张将他们推到了一起 。汪精卫虽不直接参加“低调俱乐部”的活动,却是这个组织的灵魂,周佛海也成了汪精卫的心腹 。
“艺文研究会”的活动
1937年底,南京沦陷,国民政府主要机关迁到武汉 。1938年初,在汪精卫、蒋介石授意下,周佛海、陶希圣等人在汉组织了一个以反共媚日为宗旨的文化团体:艺文研究会 。
陶希圣在给胡适的信中说:“艺研会”根据蒋介石“面命”成立,受汪精卫“指导”,宗旨是要树立独立自主的理论,反对共产党的笼罩;还要造成一个舆论,使政府可战可和 。
《武汉抗战史要》记载,“艺研会”曾指导过几十份报纸杂志,出版了几十种书籍,并在香港设立国际编译社,创办蔚兰书店 。
“艺研会”“四大金刚”之一的朱朴在《忆蔚兰书店》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一时间,许多人聚集于两间小房之中,跻跻跄跄,极为热闹 。”
推荐阅读
- 中山陵哭灵闹剧 国民政府整编军队的失败教训
- 汪伪政府简介 沦陷区由日军掌控的傀儡政权
- 汪伪政府行政院长梁鸿志 组建了华北伪政权
- 夏朝新闻传播由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
- 汪伪政府治安总长齐燮元 屠杀华北抗日民众
- 掩盖半世纪真相 10万韩国人为何惨遭政府屠杀?
- 汪伪政府组织部长梅思平 五四时期学生领袖
- 西汉政府设置河西四郡的历史意义
- 真实的古代捕快 属政府临时工 没有固定工资
- 揭秘清政府甲午战败求和找海啸当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