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 三国演义中被忽略的猛将( 二 )


而阵内的曹性暗中挽弓搭箭,当起了狙击手,为的就是直取敌方大将——夏侯惇!
在这里便可以看出,高顺的“败退”完全就是“诈败”,而另外一种解读:他眼见不能轻易取胜(单挑无果),或者说他完全没有以全力和夏侯惇单挑,所以假装败退,引夏侯惇进入自己即被狙击的陷阱,只是结局不尽如他意 。如果曹性的那一箭能再施加几分力,就可以射穿夏侯惇的脑袋,太可惜了 。
在败退之时,高顺“不敢入阵,绕阵而走”,保持了自家阵营的整齐,这又是一个良将的佐证 。
这也间接说明了高顺的骑术非同一般,他身经百战,冲锋陷阵,却从未负过重伤 。要知道刀剑无眼,在战场上带头冲锋的的大将和士兵被打死的几率是没有多大差别的 。若骑术不好,高顺的坟头只怕已经可以收庄稼了 。
若单论个人武力而言,高顺也能入得一流好手 。在夏侯惇拔矢啖睛之前,就和高顺力斗四五十合(高顺还有可能放水),若以武侠小说的观点来看,那也是夏侯惇力斗之后真元损耗,内气不继,这才着了曹性的道儿,重创夏侯惇的功劳多半还是归于高顺的个人武勇 。
据零散的民间传说,高顺终日戴着一块面具(兰陵王高长恭有模仿的嫌疑哦),只露出口鼻,直面看上去还有些吓人 。在打斗或者冲锋之时,带着面具的他通常是冲在最前面的,杀气滚滚,气势逼人!
让我匪夷所思的问题来了——在古代双方武将阵前单挑的时候,常常都是胜的那一方率领士气高昂的军队追击武将落败士气低落那一方的军队 。有些搞笑的是,高顺落败了,还折了一个曹性,貌似他在军中的地位还不低,按道理军队的士气已经降到很低了,常理应该迅速退却撤离战场以避对方军队的锋芒和高昂,而现实竟然是,高顺在夏侯惇秒杀曹性的那一小段时间里,率领自己的陷阵营直接冲锋!他看准了出击的最佳战机!
奇妙的是,士气“低落”的那一方居然还能打赢!还杀得士气“高昂”的那一方大败——“夏侯渊救护其兄(夏侯惇)而走 。吕虔、李典将败军退去济北下寨 。”敢情这些人是吃干饭的么?整整五万人,士气高昂,居然还打不过还不足一千人士气还低落的高顺军,还大败而归,陷阵营这一支部队到底有多碉堡,我实在不敢想象了 。
然而,这只是高顺创造的第一个奇迹!第二个奇迹也将来到,也就是演义的第19回——高顺得胜,引军回击玄德 。却说高顺引张辽击关公寨,吕布自击张飞寨,关、张各出迎战,玄德引兵两路接应 。吕布分军从背后杀来,关、张两军皆溃,玄德银数十骑奔回沛城 。
还没看出重点?一支不足千人的军队打赢了五万人的军队后,打完后还立刻回军奔袭去打另一支军队,居然又打赢了!也就说明陷阵营在对阵夏侯惇统领的五万人军队时,几乎没有消耗!难道夏侯惇的部队是站着不还手给陷阵营一顿猛冲么?也太离谱了吧!我不能相信 。
还有,知道高顺所进攻的部队可是拥有关张两位“万人敌”的刘备军,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没有能够抵挡“陷阵营”的兵锋 。直到最后刘备不得不逃亡曹操那里避祸,关云长则败退到海洲路上驻扎,而张翼德败退到芒砀山 。
这些是《三国演义》版本里陷阵营的战绩,难免有些吹嘘不真实,所以我们换上史书版的陷阵营战绩:
自打被李傕等人击败,长安陷落,吕布别了王允,在赤兔马的鞍上系了董卓的首节,作为至重的礼物,领着自己的军队转投到各位诸侯的帐下,在转投到袁绍的帐下之时,被带着一起去了常山(治今河北元氏西北),征伐黑山最大的主力——张燕之部 。张燕有一万精兵,千人的骑兵,战斗力是相当的强 。
在人屋檐下的吕布被袁绍当枪使——用作先锋官,“奉命”进行冲击 。
吕布虽然无奈,但还真蛮有水平的,他带着自己的人马,在黑山军的地盘上左冲右突,驰突敌阵,一日冲击三四次,如入无人之境,黑山军哪里是他的对手,纷纷败退,每次都能斩获许多首节,如此连战多日,居然大破张燕之军 。据说那时候,吕布的骑兵只有三四千而已,其中包括了只有七百余骑兵的陷阵营,在数量上远远不如黑山军,可吕布率其健将成廉、魏越等一众骑兵,从一面进行冲击,而高顺引张辽,领陷阵营从另一面进行冲锋,虽然杀敌数量不如吕布那一方,但也是依仗吕布个人勇武的缘故,而高顺这一方可是实打实地用兵 。
再来看看史书载录的其他战绩:
①【吕曹濮阳之战】高顺率领陷阵营以进攻濮阳为名,实为偷袭在城外驻扎的曹洪部队,更是大败曲健、曹洪、于禁和韩浩等数位曹军大将,连下五个大寨,想必曹军的兵力不会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