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为何会大兴所谓“满汉全席”( 二 )
乾隆年间《国朝宫史》:御膳房“专司上(皇帝)用膳馐、各宫馔口、各处供献、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 。”在“编制”上计有总管太监三名,首领太监十名,太监百名,外围人员(厨役、杂役)更是数以千计 。此外,皇太后、皇后、贵妃等还各自开各自的小灶,即私厨 。
譬如慈禧的私厨叫西膳房 。“选派许多技艺高超的厨役应差,其规制较御膳房尤有过之 。慈禧进餐,只是捧膳食盒的小太监就有几百人,当年排场自可想见 。为迎合慈禧的嗜欲,西膳房的厨役们挖空心思制作各种各样美点佳肴 。据载,当年西膳房厨役能制作点心四百余种,菜品四千余种,可谓花样繁多,应有尽有 。慈禧吃得高兴时,还常给一些菜肴赐名 。”(引自吕英凡《清人饮馔轶事札记》)慈禧的一顿饭,隆重得就像阅兵仪式,够太监们(仪仗队?)操练一阵的 。
查阅《清宫内务府档案》,发现各位帝后的一系列食单,看得人“眼晕” 。喜庆节日自然山珍海味,就连日常的早点,都不愿凑和 。
【清朝的皇帝为何会大兴所谓“满汉全席”】仅以乾隆的早膳食单为例(已是最简单的了):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酒炖肉炖豆腐一品,清蒸鸭子烀猪肉鹿尾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舒妃、颖妃、愉妃、豫妃、进菜四品,饽饽二品,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珐琅银碟小菜四品,随送面一品,老米水膳一品 。另外还有额食四桌:二号黄碗菜四品、羊肉丝一品、奶子八品,共十三品一桌;饽饽十五品一桌;盘肉八品一桌;羊肉二方一桌 。这还只是皇帝的早饭(便餐),菜品即达五十三种 。晚饭,又增加到七十五种 。
至于逢年过节,譬如除夕宴,乾隆午膳单上的菜品超过一百二十件 。哪像供应一个人吃喝的?皇帝长着多大的嘴、多大的肚子?估计许多菜肴,只是蜻蜓点水般尝一筷子 。还有些纯粹作为摆设,用来“喂”一“喂”皇帝的眼睛 。
近年来清宫戏热播,每拍摄帝王将相的饮馔,常常只能象征性地布置几副碗筷,镜头一晃而过 。没法追求逼真的效果呀 。一方面付不起那成本,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代人对帝制时代的宫廷筵席一知半解,甚至根本无从想像 。所以清宫戏里,真正的美食缺席 。
唉,即使能找到帝后的食单,也找不到能据此“命题作文”的大厨子 。某些宫廷菜就这样失传了 。
皇帝不仅自己吃饭讲究,还喜欢大宴宾客 。千叟筵就挺有代表性的 。在中国筵席史上留下了“天下之最”的记录:“清代皇帝为全国上千名老人举办的宫廷筵席,由于参加者人多年长,又是皇帝亲自主持的,其规模之大、等级之高、耗资之巨,在古代筵席史上都是罕见的 。千叟筵的参加者遍及全国各地,都由皇帝亲自确定,交有关衙门通知,按路途远近提前启程,路远的甚至得提前两个月晓行夜宿,兼程赴京 。”(李登年语)
千叟筵首创者是康熙,他六十大寿时,想与民同乐,又为表示关心众多“离退休老干部”,在三天之内两次开筵,仅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就邀请来近三千位 。九年后,再设千叟筵,又有一千多位老人,分满汉两批入席 。真正是夕阳无限好啊 。
康熙的创举,又被乾隆刻意模仿 。乾隆五十年正月,他为庆贺自己年过七旬又喜得五世元孙,在皇极殿大摆千叟筵,除宝座前的御筵外,共列席八百桌,有三千老人参加 。分一等与次等两种 。一等为:火锅二个,猪肉片一个,煺羊肉片一个,鹿尾烧鹿肉一盘,煺羊肉乌叉一盘,荤菜四碗,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食一盘,螺蛳盒小菜二个,乌木筋二只,肉丝烫饭 。次等则稍逊一筹 。
各地老人进京赴宴,吃是次要的,更看重的是荣誉:毕竟是皇帝请客,并亲自接见 。是一生中的大节目,其心情有点像作为群众演员,参加当代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返乡后啼以向邻里吹吹牛了 。不管怎么说,清帝以千叟筵表示对老年人的关心,是没错的 。哪怕只是做做秀,也难能可贵 。在这方面,清帝算大方的 。
清代的宫廷大宴,继满汉全席之后,还有全羊席,是专门招待伊斯兰教客人的最高档次筵席 。“全羊席的菜点安排和上菜顺序依照满汉全席进行,但筵厅要求突出伊斯教的特色,桌布用蓝布或白布缝上蓝色‘清真’二字 。”(李登年语)能用羊身上各个部位,脑、耳、鼻、舌、唇、腮、眼珠、眼皮、乃至心肝肚肠腰尾血等料,烹饪出一系列名称奇异、口味隽永的特色菜肴,够有本事的 。
花钱如流水的慈禧太后,把清宫的“饮食文化”推向极致 。她喜欢边吃边看戏 。长春宫、宁寿宫、颐和园等处,都有为之搭设的戏台,共七八座 。宫内除有西膳房外,还有专为老佛爷演戏的班子,可谓一条龙服务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清朝皇帝过年旧俗 与群臣分食不加任何佐料白片肉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