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各省及著名城市名字的由来( 三 )


说法三:扁岛说 。此说是黑龙江档案馆副研究员纪风辉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最新说法 。纪先生在检阅1864年黑龙江将军衙门时这样一条满文记载:“据佐领登精额呈称:职等遵札管带赴吉林乌拉......返回途中行至哈尔滨地方驻扎,本年八月二十五返至墨尔根城” 。由此来看“哈尔滨”一词乃满语
“扁状的岛屿”在满语方言中发音为“harbin tun"音译汉语便是不折不扣的“哈尔滨屯”四个字,后来省略了“屯”字而简称“哈尔滨” 。
13、吉林省(吉)
吉林一名源于“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松花江的城市” 。1673年建城 。1676年置吉林将军 。1907年将其辖区改称吉林省 。
取全称中的“吉”字作为简称 。
长春:嘉庆五年(公元1800)为了管理流入此地的汉人,在此设立了“长春厅”,后于光绪十五年升为“长春府”; 1799年(清嘉庆四年),清政府查明,伊通河流域已垦地265 649亩,居民达2 330户之多 。面对巨大的移民潮,封禁政策”已招架不住 。吉林将军秀林鉴于垦民日多,益见繁复”,遂奏请清政府借地安民” 。于是1800年(清嘉庆五年),在郭尔罗斯前旗蒙古王公领地长春堡附近设立了长春厅 。这是该地设置最早的地方行政机构 。从此长春”这个地名便在东北大地上正式诞生了 。关于长春地名起源的研究,近几十年,学术界众说纷纭 。归纳起来,大致有6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长春之名源于长春花,说长春地方当年盛产长春花,故借用为地名;第二种说法,认为长春是沿袭辽金长春州之故名;第三种说法,认为当年长春厅治所设于长春堡附近,故借长春堡之名;第四种说法,认为长春是满语地名;第五种说法,认为长春是来源于长春河;第六种说法,认为是吉祥地名 。
14、辽宁省(辽)
秦汉魏晋时代,在辽河以东设辽东郡,以西设辽西郡 。北宋时,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契丹族建立辽国 。辽金时代设置辽阳府 。元设辽阳行省 。明设辽东都司 。清设辽东将军 。后因辽河流域为清朝发源地,取“奉天承运”之意,改为奉天省 。1929年,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改称辽宁省 。
取全称中的“辽”字作为简称 。一说因境内有辽河,故简称“辽” 。
沈阳:沈阳市位于浑河北岸,浑河古称沈水,因古代以水北为阳,故称沈阳;
15、河北省(冀)
战国时,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称为河北 。汉设河北县 。唐设河北道 。辖区与今有出入 。1928年设河北省 。
辖区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的冀州,故简称“冀” 。
石家庄:石家庄村创于明初,原是真定卫的军屯和官庄 。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废除卫所军屯制石家庄才成为隶属真定府获鹿县的一个小村庄,与当时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 。石家庄之名称由来传说颇多,有说因“石”姓而得名,有说由“十家庄“讹传而得名,还有说因村中石匠多而得名 。
16、山西省(晋)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为山西 。元时,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 。明处设山西省 。
辖区为春秋时晋国地,故简称“晋” 。
太原: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初设太原郡,郡址就设在晋阳,晋阳因此又称为太原 。
原,指宽广平坦的地形,太,古通“大”,大、太也有差异,太者大加一点,犹言比大还大,表示大之不尽,或谓很大、极大 。太原成为建制名,而且指现今太原市一带,是战国后叶的事 。《史记白起传》记载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司马梗北定太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 247)“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 。因为晋阳是太原郡郡城和后来太原府府城,从此晋阳也就兼称太原了,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 。太原盆地尽管比不上汾河下游的晋南平坦辽阔,却在多山的山西相对地仍不失“大平原”之誉 。
17、青海省(青)
因境内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 。据《水经注》记载,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这里就称青海了,也有写作西海的 。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 。1928年设青海省 。
取全称中的“青”字作为简称 。一说认为因境内有青海湖故简称“青” 。
西宁:西宁是著名的高原古城,秦汉时称"湟中地",宋代改称西宁州,取意"西陲安宁"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部据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南凉,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宁) 。公元445年,北魏灭鄯国,改西平郡为鄯善镇(今西宁) 。公元526年(北魏孝吕二年),又改鄯善镇为鄯州,辖西平(今西宁市)等地 。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又改鄯州为西平郡,辖湟水、化隆二县,今西宁为西平郡湟水县的辖地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 。鄯州辖龙支、湟水二县,今西宁为湟水县辖地 。公元1104年北宋改鄯州为西宁州,隶属于陇西都护府,从此,“西宁”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