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各省及著名城市名字的由来( 四 )


18、山东省(鲁)
战国至秦汉时,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称为山东 。金时,在开封以东地区设山东东路、山东西路,这是山东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 。清初设山东省 。
辖区为春秋时鲁国地,故简称“鲁” 。
济南:济南这个名字最初来源是因为它位于济水(河流)之南
殷商以前的济南地名已无籍可考 。西周至春秋时期,济南称“泺邑” 。“泺”指古泺水的发源地——今济南市内的趵突泉 。春秋晚期,又改称“历下”,因地处历山(今千佛山)之下而得名 。公元前五五五年,晋伐齐,败齐兵于历下 。
“济南”作为地名,始见于西汉初年 。据司马迁的《史记》载:汉高后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 。说明至迟在公元前一八六年以前已设置济南郡 。
以后各代,济南地方治所的称谓虽时有所变,但均以“济南”为地名 。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置山东行省,济商逐渐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 。明洪武四年,以砖石修筑城墙,周廓十二里 。
19、河南省(豫)古称
古称黄河以南地区为河南 。汉设豫州部 。唐置河南道 。宋置河南路 。元置河南江北行省 。明初设河南省 。
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豫州,故简称“豫” 。
郑州:春秋时期,这里又是郑国大夫子产的封地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这里才开始称郑州 。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其弟管叔鲜于此,称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 。春秋时期郑州属郑,称管邑,为郑大夫子产的采邑,又称东里 。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属荥州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荥州为郑州,自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 。郑州在历史上曾有夏、商、管、郑、韩五个朝代在此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 。2004年,被中国古都学会正式确认为“中国八大古都” 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 。
20、江苏省(苏)
清康熙6年(1667年)设江苏省,取两江总督驻所江宁(今南京市)和巡抚驻所苏州(今苏州市)两府首字组成江苏省 。
取全称中的“苏”字作为简称 。
南京:明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实行南北两京制 。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 。
21、安徽省(皖)
1667年,取当时的政治中心安庆(今安庆市)和经济都会徽州(今歙县)二府首字组成安徽省 。
安庆府是春秋时皖国故地,别称为皖,故安徽简称“皖” 。一说认为因境内最早的名山天桂山古称皖公山,故简称“皖” 。
合肥: 是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合肥地名,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已逾二千二百年 。地名的来历,缘由淝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 。
南淝水与北淝水交汇的地方! 汇合点在逍遥津
22、浙江省(浙)
浙江即江流盘回曲折之意 。战国时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 。东汉将浙江分为浙东、浙西两个地区 。唐以后这两个地区转化为政区名称 。明初设浙江省 。
取全称中的“浙”字作为简称 。一说认为因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古称浙江,故简称“浙” 。
杭州: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
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杭州古称钱唐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 。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
23、福建省(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闽中郡 。汉时称福建为闽越国 。唐开元年间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前两州的名字组成的 。元设福建行省 。明设福建省至今 。辖区古为闽越族聚居地,故简称“闽” 。一说因境内有闽江,故简称“闽” 。
福州: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称“福州”,一直延用至今 。
24、江西省(赣)
唐代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 。宋设江南西路 。元设江西行省 。后皆设江西省 。
因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 。
南昌:南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据《禹贡》记载,汉高祖5年(公元 前202年 ),汉将灌婴奉命驻军当地,修筑“灌城”,开创了南昌的建城历史,并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 。南昌水陆交通发达,形势险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 。南昌自形成都市以来,历朝历代也曾更名多次,所以其名称也委实不少,屈指算算,包括俗称在内,不下十多个,诸如豫章、洪都、灌城、钟陵、龙兴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