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对待义和团究竟是什么态度?( 二 )


自从戊戌政变后,列强要求慈禧太后归政之说时有耳闻,载漪为了儿子能够早日当上皇帝,抓住权力欲与猜疑心极重的慈禧的弱点,煞费苦心地伪造了一个列强“归政照会”,派遣江苏粮道罗嘉杰之子于午夜呈交荣禄 。荣禄一见,信以为真,于是呈给了慈禧太后 。这让她十分恼怒,声称“不能再为容忍”,决心借用义和团的力量报复洋人 。当天召开第二次御前会议,欲强行宣战,遭到光绪帝等主和派的反对 。慈禧太后只好下令死守大沽,并命各省督抚调兵驰援北京 。19日,召开第三次御前会议,决定派王文韶、许景澄等人前往使馆,要求各国公使劝阻联军,但未能成功 。
随后,大沽沦陷的消息传到北京,慈禧太后立即召开第四次御前会议,在与列强的战争已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决定对外宣战 。21日,清廷发布“向各国宣战谕旨” 。
3、阴谋借用帝国主义之手屠杀义和团,以解除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威胁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后,慈禧在帝国主义和义和团之间投机取巧:一方面承认义和团,并向八国联军宣战;另一方面又讨好帝国主义,随时准备投降 。1900年5月底,英、美、法、德、意、俄、奥、日组成八国联军,侵入中国 。6月21日,清政府发布宣战谕旨,命令各省督抚招抚义和团,“借御外侮”,说什么“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
慈禧太后及其主战派在八国联军逼近京城的关键时刻,敢于组织军队与团民和八国联军决一雌雄,决不是偶然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产物 。宣战的奥秘在于,其一,可借义和团“刀枪不入”之术与洋人放手一博,如能一举成功,固然是上上之吉,可吐洋人屡屡干涉她废帝立储的怨气 。如果不成,也可借口抗击八国联军,将义和团力量引出京城,免遭祸起肘腋之虞;其二,诏书并没有指明向哪国宣战,也根本没有送达任何国家,只是内部传达,即使战败,也为求和留下了一个伏笔;其三,诏书借大小臣工合谋,借光绪帝之名颁布,即使战败,替罪羊的人选问题总能解决 。宣战对慈禧太后而言,可谓是一箭双雕 。
虽然已经宣战,慈禧太后又暗中进行投降活动,随时准备跟帝国主义妥协 。宣战后第四天,慈禧太后看到各国没有逼她交权的动静,态度就改变了 。下令停止攻打使馆,并派人商议和局 。她在回答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反对与洋人开战的电文中,表白了迫不得已的苦衷,“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并表扬李鸿章等人主张剿灭义和团,与帝国主义和好的意见是“老成谋国之道” 。宣战后的第八天,即6月29日,她命驻外公使向各国解释说:“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太蹙,深恐各使保护不及,激成大祸 。”并表示,对义和团“设法相机,自行惩办”,“理仍严饬带兵官照前保护使馆” 。7月3日,清政府直接向俄、英、日等国发出乞和的“国书” 。此后,又向盛京等地将军下令:“如有战事,仍应令拳手作为前驱,我则不必明张旗帜,方于后来筹办机宜可无窒碍 。”清政府战时让拳民作“前驱”,借帝国主义之手屠杀义和团,不张旗帜又为他们投降帝国主义留下后路 。清政府承认义和团是阴谋,对外宣战是骗局 。八国联军大规模入侵中国后,慈禧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反动嘴脸暴露无遗 。
二、“东南互保”
在北方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展开的时候,南方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为首的洋务派,为了免于招致列强的干涉,主张坚决镇压义和团,因此不顾已经对外宣战的事实,拒不执行清政府招抚义和团的命令,而与列强联手发起了所谓的“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在北京蓬勃发展以后,波及并震动了南方各省 。1900年6月至7月,南方各省也发生了反对教会侵略的武装起义 。帝国主义害怕义和团以及清军在中国北部的反侵略斗争将会进一步影响到南方,特别是英国害怕义和团的势力发展到它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还担心清军愈来愈倒向义和团 。1900年6月14日,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澜就致电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建议说:“我们应当立即与汉口及南京的总督达成一项谅解 。我们完全相信:如果他们可以指望得到女王陛下政府的有效支持,他们将在所辖区内尽力维护和平 。”第二天,索尔兹伯里复电霍必澜,授权他“通知驻南京的总督,如果他采取维护秩序的措施,他将得到女王陛下军舰的支持”,并要他通知英国驻汉口总领事给湖广总督张之洞“一项同样的保证” 。显然,英国是想通过刘坤一、张之洞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 。刘坤一、张之洞一直主张严厉镇压义和团,以免招致列强的干涉 。此时得到英国这样的承诺,他们当然愿意 。他们电告清政府驻英公使,要他向英国政府保证,将“不惜代价,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英国在长江流域的一切权益 。不过“目前不希望有任何军舰驶入长江”,“他们完全能够维持秩序”,表明了不希望外国直接干预的态度 。因为6月16日,三艘英国军舰开往南京、汉口和吴淞口,表示以武力支持他们“维持秩序” 。英国的目的是企图独占长江流域的利益,各国洞悉其野心,纷纷表示反对 。刘坤一、张之洞不敢贸然得罪各国,于是,“与各国切商,保全东南大局”,对所有洋商、洋教士“力任保护”之责 。这样,由英国策划的企图独占长江流域的阴谋于是变成由各帝国主义列强与东南各省督抚的“互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