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 二 )


(二)网络特殊的角色扮演
青少年进入网络后,其中也有一些规则即“网络公德”,如同现实的规则一样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 。这种半假半真的状态格外得到青少年的青睐,因为在自己感兴趣的时候可以完全真实的进行,一旦自己厌倦了,也可以有时间和机会退出 。事情的进展和对自己的保护完全是由自己来把握的,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
网络的交际与现实的交际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现实的交际对象是既定的 。因此,为了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塑造良好的“社会自我”,每个人都会有所顾忌,基本会如实地反映自己的人格状况 。而网络的交际对象是模糊的,任何留下的特征都有可能是编造的 。交流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发泄或者倾诉自己的苦闷,尝试网络交际的快乐以及未曾谋面的想象空间 。其次,现实中的交流不太容易有时间和足够的机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掩饰,更不可能进行虚拟 。因为每个实体都希望自己的交际是有效的,而且能够为自己带来一定的收益 。一旦出现言行不一,就会付出一定的信誉代价,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在网络中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首先,现实中的个体有时间和机会以对网络中的自己进行加工和创造,可以美化和掩饰,即使是熟人之间,如果没有明显的辨析线索,也难以分辨出来;其次,对于网络的加工后果没有现实中严重,一旦加工失败,可以迅速退出而不留下任何痕迹,或者自己厌倦了网络的这个角色时,也可以让它尽快在网上消失,很难有明显的责任承担主体 。因此,网络交往的个体较少地体会到现实规则的束缚,显得无所顾忌 。一旦从感官系统输入表面价值遭到否定和破坏,其“忠实偏差”(即对感官输入信息的信任)可能受到道德伤害,使之很难在网络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甚至编造更加不符合事实的“人格”来进行报复 。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独特规律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正处在不平衡矛盾状态中,如由性生理发育导致的性意识萌动,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常常让他们感到痛苦而迷茫,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建立新的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用以证明自己的方式通常指向外部世界,并借用一定的媒介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中网络就是既时髦又新颖的工具之一 。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现在的青春期教育还比较落后,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 。因此,他们必然通过别的途径来解决心中的疑团,满足自己的好奇 。大量的色情网站成为青少年光顾的场所,他们对非道德的压抑往往通过一些被自我认可的方式得以排解,有效的方式是在上网的时候通过塑造另一个“我”得以释放,为形成网络双重人格打下了伏笔 。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空前高涨 。在经历过以“我”来指示自己的第一次自我意识发展后,青春期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期 。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更加关注自我,并把心智加工指向了内心世界 。但是,他们还没有建立自我评价的客观指标,在自我认知上容易大起大落,以偏概全,时而自卑,时而自负;在自我体验上,容易走极端;在自我设计上,总是摇摆不定 。总之,自我意识还不稳定,也容易受到外界如父母、教师等人的干预 。出于对自我的角色体验需要,青少年总希望获得与自己有关的新异刺激 。现实中一般的角色游戏由于要受到更多现实规则的束缚,对于敢反抗、受冒险的青少年而言,还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 。因此,青少年便在网络中捏造一个“我”来实现自己的想象,感受新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设计 。
【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青少年心理发展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由于身体的发育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经常与成人进行反抗和抵触,同时在心理上闭锁倾向加强,不愿意向别人倾诉 。但是,此时他人仍然对他们有很多依赖,尤其是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发展期间遇到的问题也使他们希望有人来帮助、关心,孤独和寂寞使他们急需得到有效的心理引导 。对于父母的逆反、对教师的反抗、对同学的不信任,使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网络 。极度的敏感令他们不能完全相信他人,对自我的保护也令他们必须进行起码的防御 。但是,如果态度上已经超出了寻求理解和防御的程度,长期下去就会增加出现网络双重人格的机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