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中国“新”经济:耳朵里的新“声”态


中国消费者|中国“新”经济:耳朵里的新“声”态
文章插图

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题:中国“新”经济:耳朵里的新“声”态
新华社采访人员徐欣涛 马欣然
“这里是荔枝FM434708,Welcome小伙伴们,欢迎收听全网最具特色的Radio Fly,这里是最有风格、内容最丰富的‘大桐来啦’!”每天早上7点,崔桐都会准时坐在麦克风前,开启一天的电台直播。与许多主播不同的是,他是一名不拼颜值拼声音的音频主播。
近年来,随着5G网络、智能手机等技术与产品的发展普及,近乎人人皆可成为音频内容的传播者,为受众提供海量信息。与此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音频行业还吸引了大量“宅家”老年听友和儿童听友,上述因素都促使“耳朵经济”成为消费新风口。
易观智库日前发布的《中国在线音频内容消费市场分析2022》显示,2021年1月至11月,中国包括音乐、音频等行业在内的“耳朵经济”市场月活跃人数超过8亿人次,超过80%的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至少打开一次音频娱乐软件,中国在线音频内容消费市场已迈进成熟期。
在喜马拉雅音频平台,“一刀苏苏”作为一位有声书主播,曾是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的话剧演员,其出众的播音基础与丰富的表演经验,为她在喜马拉雅平台上收获了超过400万粉丝,作品播放量超过46亿次。
如今,在各大音频分享平台上,无数的音频内容创作者精心地为耳朵“烹饪”各式各样的“盛宴”。“厨师”队伍中,既有明星大咖,也有普通人,如卡车司机、企业职员、全职妈妈、小镇青年等,还包括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
“我最高兴的是,现在有很多残疾人主播加入了我们的团队。此外,投资几十万的残疾人电商基地也将要落地运营。”崔桐告诉采访人员,其所在的音频公司扩建至560平方米,主播团队也增至近1400名。
据悉,目前在喜马拉雅平台上,残疾人主播超过8000名,他们不仅自力更生,有的甚至还创办机构、公司,帮助更多残疾人用声音获得收入。
“我们还创建了本地的兼职群,在推广音频产业的同时,力争给大家创造更多就业创收的机会。”如崔桐一般的音频主播还有许许多多。
头戴监听耳机,顺着话筒指向,特定的声音细节传到耳中;几排旋钮调整收音角度和范围,精度提升,临场音被尽可能还原……西溪湿地一叶摇橹船上,声谷举起拾音话筒,又一次将大自然的细微声音转化成电波,装入录音机。
声谷作为一名专门收集大自然声音的录音师,他的听众粉丝有近100万人,作品累计播放量达亿次。
目前,声谷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声音的授权、声音的定制录制和平台的播放量分成。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民众愿意为自己的耳朵付费。
“在大数据时代的助推下,各大网络平台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系统,根据听众偏好进行算法推荐。”声谷说,“当受众养成固定收听习惯后,便会为自己喜爱的内容买单。”
喜马拉雅创始人兼联席CEO余建军表示,目前喜马拉雅平台中既有泛知识领域的金融、文化、历史类节目,又有泛娱乐领域的小说;既有适合少儿的教育内容,又有适合中老年的经典内容。几乎所有人都能在网上找到自己想听的内容。
据艾媒咨询预计,2022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规模将达到312亿元,未来中国消费者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欲望将不断上涨,为“耳朵经济”的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音频领域的书本故事、音乐点播等类型发展较好,深耕该内容的从业者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声谷认为,在这个人人皆是内容生产者的时代,只要善于发现机遇,“耳朵经济”的发展大潮将惠及更多民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