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的灵异怪事:史上盗墓者所遭受的八大报应( 三 )


【少见的灵异怪事:史上盗墓者所遭受的八大报应】唐皇亲韦坚被李林甫谄害
项羽、曹操这样的“报应”,在今人看来更有附会之嫌,有点好笑 。但如晋时刺史温放之从马上摔下来丧身,盗墓者结局多是非正常死亡,确是社会的客观存在 。
除了盗西湖朱某那样“自杀”后果外,不少盗墓者则是被官府抓住遭杀 。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时,有一个很有名的外戚叫韦坚,其妹妹为皇太子妃,本人为宰相李林甫的表妹婿,地位相当显赫 。
《新唐书·韦坚传》(卷147)称,“玄宗咨其才,擢为陕郡太守、水陆运使” 。韦坚在做水运使时,渭水曲折淤浅,不便漕运,他亲自主持征调民工,在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壅渭为堰以绝灞浐二水,向东作一条与渭水平行的渠道,在华阴县永丰仓附近复与渭水汇合 。又在禁苑之东筑望春楼,下凿广运潭以通漕运,使每年至江淮载货之船得以舶在潭中集中 。
兴修水运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韦坚吃力不落好,本想借此讨好李隆基,却让李林甫抓住了把柄,把他整倒,最终被杀害 。原来,韦坚在开凿河道时破坏了很多民冢,致民怨极大 。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和评价韦坚的,“坚始凿潭,多坏民冢墓,起江、淮,至长安,公私骚然 。及得罪,林甫遣使江、淮,钩索坚罪,捕治舟夫漕史,所在狱皆满 。郡县剥敛偿输,责及邻伍,多裸死牢户 。林甫死,乃止 。”
报应现象七:战事不利
军卒盗墓一样有报应
从中国盗墓史上来看,如项羽、曹操这样,以军人身份出现的盗墓者很大,破坏性极大,即便到现代,军人盗墓也不乏见 。如民国时期盗掘清东陵的首犯孙殿英,时为国民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 。为什么军人盗墓现象较多?与其胆大,不迷信有不少关系 。
《太平广记·墓冢二》(第390卷)“张绍军卒”条,丙午年间,江南的军队包围留安,但军里纪律涣散,士兵心不在打仗上面,却到处挖坟掘墓,寻找财宝,上司管也管不住 。监军使张匡绍手下有两个士兵,盗掘了城南一座坟墓,得到一只椰子壳做的杯子,献给了张匡绍 。并告诉张,当时打开棺材时的情形,墓中没有什么珍宝,就这个杯子 。但有一绿衣人躺在墓内,就如活人一样,因害怕没敢动 。意外的是,等到这两名士兵回到驻地时,绿衣人竟然已经坐在那里了,一天出现了好几次,令人讨厌 。当时人认为这兆头不吉,过了一两天,这两名士兵全都战死了 。
此故事出自北宋时志怪小说《稽神录》,原文是这样的:
丙午岁,江南之师围留(明抄本“留”作“晋”)安,军政不肃 。军士发掘冢墓,以取财物,诸将莫禁 。监军使张匡绍所将卒二人,发城南一冢,得一椰实杯,以献匡绍 。因曰:“某发此冢,开棺,见绿衣人面如生,惧不敢犯 。墓中无他珍,唯得此杯耳 。”既还营,而绿衣人已坐某房矣,一日数见,意甚恶之 。居一二日,二卒皆战死 。
军人虽不迷信,置生死于度外,但仍不能免其遭死亡之灾 。上面“张绍军卒”的故事,似乎就是这种意思 。从现代来说,盗墓的军人也都没有好的下场,盗清东陵的孙殿英、王绍义,一个病死狱中,另一个被判刑枪毙 。
报应现象八:回头是岸
唐盗墓者杨遇春免遭惩罚
盗墓会遭报应一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和反映,里面有劝诫之意,“回头是岸” 。
这种劝诫的社会效果还是有的,因为害怕遭报应,不少盗墓者收手不干了,有的还把盗来的财宝送回墓中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善报”中,不再盗墓者就会免遭惩罚 。
《太平广记·墓冢一》(卷389)中记录了一个叫杨知春的盗墓贼,把盗来的东西送回墓内后,又主动向官府自首,结果避免了人身意外 。这事发生在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的开元年间 。当时有一具千年僵尸,因坟墓崩塌而得以复活 。僵尸复活后,也不吃饭,喝水吸风就能生存,时人称他为“地仙”,也有人叫他“狂人” 。僵尸经常在吴、楚、齐、鲁一带出没,知道地下什么地方埋藏有金银财宝 。
有两个盗墓贼根据地仙所言,组织了10个人在濠寿一带盗掘古墓,杨知春就是其中之一 。
一次他们在盛唐县地界盗掘了一座叫“白茅墓”的古墓,挖到一丈深时,看到墓穴中有四间墓室 。东室全是兵器,弓、箭、枪、刀齐全;南室全是丝织品,中间梳妆台上全是上等布匹,上面有块牌子写着,“周寿王所赐锦三百端” 。下面一隔,全是金玉宝物;西室全是漆器,就像新一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