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病”发病率增高心中“千千结”怎样解?
【青少年“心病”发病率增高心中“千千结”怎样解?】青岛市日前公布了最新心理调查数据 , 青岛市中学生“心病”发病率为15.3% , 比2008年调查的发病率高出近5% 。专家呼吁 , 在关注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同时 , 全社会更应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怀 。
青少年“心病”发病率达15%-20%
据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对2008年至2010年进行心理咨询的7319人调查显示:居首位的人群是学生 , 占29.18% , 其次分别为公司职员、无业人员等 , 其中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情绪 , 占30.77% , 其余依次为睡眠、焦虑、抑郁和学习等心理问题 。
据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逄淑涛介绍说 , 统计数据显示精神疾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 青少年发病率快速上升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针对平均每3位前来咨询心理问题者就有1位是学生的情况 ,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今年专门对中学生进行了心理问题调查 。据了解 , 2008年青岛市曾对青少年进行心理问题调查 , 结果显示青少年发病率为15%至20% , 其中中学生发病率为10.4% 。与今年的调查结果——15.3%的发病率相比 , 短短两年时间里 , 中学生的“心病”发病率增长近5% 。在心理咨询门诊中 , 病人年龄已突破传统认为的“12岁危险年龄” , 最小的只有8岁 。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应引起社会的反思和关注 。
心理问题不能等同于思想问题
逄淑涛介绍 ,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室日前接诊了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 , 在其入院之前 , 他的情绪极不稳定 , 发火时会和父母“动粗” , 打起架来什么东西都往父母身上砸 , 直到看完心理医生 , 他的父母才知道孩子已经有“心病”一年多了 。这是典型的亲子沟通不畅 , 也给每个家庭敲响了警钟 。
今年10月10日是第1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 宣传活动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 , 心理和谐健康” , 宣传的目标人群为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和教师、职业人群、社区居民 , 目的就是提升民众对人际交流的关注度 。在传统观念里 , 对中小学生出现的一些诸如厌学、学习不专心、脾气暴躁、多动症等问题 , 家长和教师主要从思想上、品德上找原因 , 而忽视从心理疾病上分析 。专家认为 , 随着社会发展 , 学校、家长在教育青少年成才的同时 , 还要帮助其成人 , 让青少年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继续把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思想或品德问题去解决 , 显然是不妥当的 , 难以对症下药获得实效 。
成年人要蹲下身子和孩子平等交流
据了解 , 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多集中在厌学、早恋、网瘾、焦虑、多动症等 。其中抑郁症占36.5% , 焦虑症占26% 。而困扰青少年的抑郁疾病主要表现是失眠、焦虑、学习不专心、脾气暴躁等 。
逄淑涛说 , 调查发现 , 60%的年轻人发生心理问题都与父母有一定的关系 。因为现在95%以上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 , 孩子受到的溺爱、保护和压力也与日俱增 , 家长往往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和情操教育 , 从而导致孩子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 , 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 , 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
青岛市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心理学教授郑洪利分析 , 很多孩子明明出现了心理问题 , 宁可采用跟同学说、写日记、自残等形式发泄 , 也不会跟家长、教师交流 , 这中间不仅仅是代沟的问题 , 更需要作为成年人的家长或教师蹲下身子 , 与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和孩子交流 , 让他们感到我们是可以交心的朋友 , 而不是动不动就会板起脸训斥的长辈 。
健全心理咨询制度成立健康教育基地
复杂微妙的师生、同学、异性和家庭等关系 , 使得青少年“心有千千结” , 内心充满了困惑或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 , 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解决问题的良药 。采访人员调查获悉 , 目前 , 青岛市大中小学校都在不断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制度、培训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 , 以集体或个别辅导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 旨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推荐阅读
- 未老先衰?都是一个“情”惹的祸
- 最好的东西竟是那些被你无情“抛弃”的
- 把子宫肌瘤“吃掉” 治疗子宫肌瘤的食疗药膳方
- 血脂高脂肪肝吃什么好呢?
- 青少年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 吃什么美容养颜 5款“女人如花”食疗法
- 青少年吃什么对眼睛好呢
- 月经不调食疗方 吃对了做“正常女人”
- 冠心病的饮食 冠心病患者吃什么好?
- 冠心病的饮食 冠心病饮食六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