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火出圈,传统文化复兴时代来了吗?( 二 )



为创作《只此青绿》,编导们先是研究《千里江山图》,后又几乎看遍宋代的诗词、绘画。总编导周莉亚、韩真曾透露,该剧仅前期创作就耗时一年多,创排用了5个月,团队多次与故宫博物院专家座谈交流。最终,用时近1年8个月,《只此青绿》正式搬上舞台。


《只此青绿》火出圈,传统文化复兴时代来了吗?

文章插图
《只此青绿》

而在登陆虎年春晚之前,《只此青绿》就已经获得市场的认可。自2021年8月国家大剧院首次“展卷”以来,《只此青绿》在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等16个城市演出50余场,获得人气口碑双丰收。“青绿”的扮演者孟庆旸的小红书社交平台上,不少粉丝留言询问自己所在的城市何时有《只此青绿》的演出。

更难得的是,从首演到巡演,创作团队一直收集观众反馈,对舞蹈进行修改和调整。周莉亚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

从新意十足的创意,到精雕细琢的前期创作,再到演出后的不断调整,《只此青绿》最终迎来了春晚。名画《千里江山图》在舞台上别样展开,也让现代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美学高峰体验。

有观众评价:“看完节目居然老泪纵横,原来最能打动内心的还是传统文化。苍劲厚重的古琴和刚柔并济的舞蹈把《千里江山图》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回到九百多年前,见到十八岁的王希孟正在奋笔创作。”

再回到《唐宫夜宴》。唐俑少女的赴宴路上,在少女们活泼娇俏又不失诙谐的打闹中,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国宝在舞台上穿插出现。


《只此青绿》火出圈,传统文化复兴时代来了吗?

文章插图
《唐宫夜宴》中也融入了《千里江山图》的元素。

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现代艺术团队不约而同地从古代国宝中寻求创作灵感,并形成规模效应,也足见一次传统文化复兴时代的到来。

文化自信:面向新的一百年寻根与创新

这种复兴,借由舞动的“唐俑”、“青绿”,也一次次点燃观众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凭什么文化自信?就凭传统文化中的精品。”观众汤楠看完《只此青绿》后,这样评价,“这才是中国文化的精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此青绿》主演孟庆旸这样诠释自己的“青绿”一角。“一个纯写意的角色,就像《千里江山图》一种青绿颜色的气魄,演绎的时候需要打开想象力。这个舞蹈不再是女人的柔美,更多看到的是大气磅礴的一种东西,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一种岁月,一种大气,也是代表我们文化自信的一面。”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已经成为当下的共识。自创意诞生那一刻起,《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都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次有益尝试。《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成功,也是文物“活起来”、“动起来”的诠释范本。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2021年,中国考古学迎来诞生100年。2022年,站在新的100年之际,文博热不断以各种方式“破壁”。无论是集《唐宫夜宴》,还是《只此青绿》,火出圈的,不仅是对国宝、国风、国潮的挖掘,也是面向新的一百年,从故土出发的寻根与创新之旅。

观众有理由期待,下一个《唐宫夜宴》或者《只此青绿》的到来!

【来源:上观新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