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学家给孩子的礼物,致敬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火星科普书


中国航天科学家给孩子的礼物,致敬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火星科普书


文章图片


中国航天科学家给孩子的礼物,致敬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火星科普书



“迟迟钟鼓初长夜 , 耿耿星河欲曙天 。 ”天气晴朗的晚上 , 能看到满天的星辰 。 你或许在小时候也思考过这样的问题:这些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也有人住在星星上吗?
除了圆缺不定的月亮、像勺子一样的北斗七星 , 古人还发现了一颗红色的星星 。 它忽明忽暗 , 还会在运行到某个位置的时候 , 突然改变运行方向 。 于是观星家叫它“荧惑” , 并且认为它的逆行会导致饥荒、战争等各种不祥的事件 。
这颗神秘的行星 , 就是火星 。 它距离地球非常遥远 , 但是人们想要了解它 , 甚至想要在它的表面行走 , 看看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火星人” 。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 , 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不懈努力 , 失败了就再调整 , 技术不够就继续研发 , 终于人类能够用火箭将探测器送到火星 。 这是了不起的壮举 , 也是对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伟大致敬 。
科幻小说家刘慈欣 , 在2018年获得“克拉克想象力贡献社会奖”的颁奖典礼上说:“无垠的太空仍然是人类想象力最好的去向和归宿 , 我一直在描写宇宙的宏大神奇 , 描写星际探险 , 描写遥远世界中的生命和文明 。 ……不管地球达到了怎样的繁荣 , 那些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 。 ……浩瀚的星空永远能够承载我们无穷的想象力 。 ”
驶往星辰大海 , 是人类的使命 , 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去路 。 让人激动的是 , 2020年 , 火星探测的航程上终于出现了中国的飞行器 。

2020年7月23日 , 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 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 。 这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 。 “天问”取自屈原长诗的题目 。 《天问》是一篇旷古奇诗 , 全诗一千五百多字 , 问了一百七十一个问题 。 其中有两个问题——“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奔赴火星的“天问一号” , 正是要回答这两个问题 。
从建国初的“一穷二白” , 到如今“天问一号”一次性实现“绕落巡”三大任务 , 中国航天筚路蓝缕 , 披荆斩棘 , 独立研发、自主创新 , 靠汗水和智慧取得了现在的成就 , 不断带给世界巨大的惊喜 。
“天问一号”到底是如何研发出来的?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到底要做什么?人类对火星了解到什么程度?未来中国还会实现哪些深空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顺利升空后 , 这些问题层出不穷;“祝融号”火星车执行任务时 , 我们也非常好奇它是如何工作的 。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 , 也为了记录“天问一号”从研发、测试到成功着陆火星的过程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线设计师历时一年半 , 编写了《出发去火星》 。

这本书以时间长河和“天问一号”研制为两条主线 , 系统全面介绍了火星的知识、中国航天的历史、“天问一号”研制的过程以及未来探索的方向 。 既是一本火星知识科普书 , 也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深度纪录 。
本书由一线航天工作人员编写 , 航天技术专家审校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型号总设计师陈闽慷、北京天文馆前馆长朱进联合推荐 。 中国科学家讲述中国航天的故事 , 内容权威 , 语言深入浅出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本书既有火星的图片 , 也有火箭发射场的图片、“天问一号”及“祝融号”拍摄的火星图片 , 很多图片都是独家的 。 扫码还可以看到“祝融号”拍摄的视频 , 近距离感受火星 。
“天问一号”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第一步 , 也是中国深空探测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未来 , 中国人还会在太空中建造自己的空间站 , 驾驶飞船驶往更远的地方 , 抵达更多的星球 。 等到那个时候 , 再回首“天问一号”探测火星的历程 , 更会觉得它是那么勇敢无畏、自信闪耀 。 不惧困难、不怕失败、不懈挑战 , 正是中国航天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 也是我们能够给予下一代最好的榜样 。
【中国航天科学家给孩子的礼物,致敬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火星科普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