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基山脉|大年初五,我登上了这座新罗王孙曾经修道的雪山,海拔近2000米( 三 )



师父说这个寺庙据说是李自成当时隐蔽建造的 , 这里的建筑和陕北的石洞很相似 , 都是石箍的劵洞 。 我进去拜拜 , 这个建筑都是用巨大的条石垒砌的 , 很是费工 。 出来的时候头不小心磕了一下 , 同伴说我心不诚 。


演智师父说得高兴 , 拿来要说叫我们参观藏经阁 , 说上面的屋顶是皇宫的样式 。 我爬上藏经阁 , 首先让我惊讶的是这里竟然有完整的大藏经 , 其次我才看到穹顶的式样 。
对建筑我不懂 , 不过这个设计确实精妙 。


告别演智师父 , 我们继续向龙脊岭方向走 。 叫作龙脊岭名副其实 , 我们就是在山脊上行走 , 有的时候路滑些 , 旁边就有一道绳索供人攀爬 。


过了这个小庙 , 就到了仙人路 。 仙人路几近垂直 , 据说有160个台阶 , 130米长 , 铸铁柱40根 , 铁索40丈 , 是明朝天启5年高谦所修 。


现在这个铁索是后来修的 , 铁柱子没有见到 , 上面还有一些石柱子 。 台阶上有积雪 , 手攀脚蹬 , 注意安全 。

途中这个铁碑 , 碑额上面是观音菩萨四个字 , 注明是天启五年造 。 正面碑文载”高谦等人集资修补石路 , 铸铁桩四十枝 , 打铁索四十丈 , 铸铁钟”等 。 碑背面叙”万(\"宛\"字谐音)华山祖师大通”率众修建万华山古刹事迹及功德姓名、捐资数目等 。


上面是一个送子观音的小庙 , 从这里看下面的景色 , 又不同了 , 看左手下面的橡山寺微微隆起 , 和远处的圭峰山连成一线 , 右手方向是紫阁峪的顶峰 , 势与天齐 。


从观音庙的侧方木栈道过来 , 就是云际寺的主峰了 。

这就是遗留的明代一口铁钟 , 上面写着“皇帝万岁 , 风调雨顺” 。


云际寺海拔1917米 , 登上此峰 , 白云在际 , 故名云际寺 。 云际寺始建魏武之时 , 初名“居贤捧日寺”历代有损毁 , 隋代重建 , 距今有1400年 。
传贞观年间的时候 , 新罗国王族高僧慈藏 , 率弟子十余人入终南山 , 在王子台坐禅三载得道 , 这个最高台就是王子台 。 唐高宗世 , 玄奘的著名弟子圆测先至云际寺小住 , 不久后又去寺15公里\"闲居\"一室\"静志\"八年 , 然后应邀还西明寺弘传唯识学 。


我们在橡山寺待的时间太长了 , 1:30才开始上 , 现在是两点钟 , 就在上面休息半个小时 , 吃口热饭 , 喝口热茶 。
王子台下面就是风云楼 。
现在峰顶自北而南的建筑物有:送子菩萨殿、三间地藏王菩萨殿、顶部最高处的五间转角楼 , 由东向之风月楼(两层)、南北二厢房、西主殿组成的四合院 。 转角楼内有\"暖阁\" , 为户县建筑\"三绝\"之一 , 内供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地藏五大菩萨像 。 风月楼两层 , 用花岗岩石条构筑 , 八卦石条盘顶 , 楼门外额刻\"风月楼\"三字 , 左右有两楹联 , 或以此楼为唐代建筑之遗存 。

云际寺前年还有师父住山 , 现在没有了 , 大门紧闭 , 我们也无缘参拜 。 两点半 , 我们准时下山 。
下山就快了 , 在橡山寺和演智师父告别后 , 很快就到三岔口 , 我们选择走旱路 , 这里的路平坦多了 , 下来的时候“一钩子一钩子”就可以滑下来 , 就是废屁股 。


过了草坪后 , 路就陡些 , 全是之字形的小路 , 可见如果开始走旱路的时候 , 这里登山可是一个考验 。


终于见到一户农家 , 他是老碗沟最后一户人家 , 卖着蜂蜜和五味子酒 , 价格还可以 。 老哥说他二十分钟就可以下到沟底农家乐了 , 我给我们合计了时间是四十分钟 。


他家的猫咪很是缠人 , 在我周边围来围去 , 途中听到一只小松鼠直着尾巴叫着求偶 , 人来了也不怕 , 春天真的来了 。


老碗沟的农家乐还是不少的 , 夏天来这里纳凉的人不少 , 但是冬季就没有人了 , 村子里只能看到落寞的屋舍听到嘎嘎的鸟鸣 。

终于到了上山的时候我们看到水旱路分岔口 。 到了水泥路上的农家乐 , 看看手机 , 还不到三万步 , 可时间已经六点钟了 。 看来我们全程不到8公里 。

这个农家乐前有棵中空的核桃树 , 主人说 , 上面的演智师父人心善良 , 给她上面都不要 。

纪行四句:
破五踏雪行 , 雪静万山空
橡山云际外 , 群峰一明钟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 , 访路探幽 , 乡俗俚语 , 负暄问道 。 走向山林乡野 , 探索身边美景 , 感受民情风俗 。 欢迎关注 , 欢迎转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