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是恐龙的后代,你确定吗?( 四 )


按照“恐龙起源说” , 经过了过渡演化阶段 , 便出现了最早的鸟类 。 当然 , 早期鸟类仍然保留了大量恐龙的特征 , 例如有长长尾骨的尾巴的原始热河鸟 。 不过 , 随着进一步演化 , 这些原始的特征也在发生改变 , 例如尾巴变短 , 翅膀也更强壮 , 譬如圣贤孔子鸟 。

圣贤孔子鸟复原图@中科院北古所这里所说的演化是大尺度时间框架下的整体情况 , 不能理解为孔子鸟就是由热河鸟演化而来的 。 事实上 , 由于目前发现的化石数量与当时真正的生物数量相比极其微小 , 几乎不可能在任何两件或多件化石之间建立确定的直接演化关系 。
古鸟类化石很多 , 研究人员把古鸟类分为三大类:最早期一大批古鸟类称为基干鸟 , 它们保留了一条由多块尾椎骨组成的尾巴 , 代表了鸟类演化中最原始的群体 , 如:始祖鸟(如果它应该属于鸟类的话)、热河鸟、会鸟、始孔子鸟、孔子鸟、长城鸟等 。 依据脚趾形态和全身骨骼特征 , 结合与现代鸟类比较 , 它们很多都属于树栖-攀援类型 。
依据其骨骼和羽毛特征 , 它们应具有一定飞行能力 。 从目前的化石资料看 , 基干鸟类中 , 热河鸟是与所有鸟类祖先接近的类型 。 它们大小如火鸡 , 头骨很高 , 前肢很原始 , 主要在陆地上活动 , 尾巴较长 , 支撑着一束尾羽 , 其中大部分种类的尾羽呈扇子状 , 个别呈手掌状 。

圣贤孔子鸟化石圣贤孔子鸟则是第一种被命名的孔子鸟类 , 也被归入基干鸟类 。 其典型特征是没有牙齿 , 具有角质喙(就是嘴)、强壮的指爪和不太特化的脚趾 。 其中 , 雄性长有一对从尾部伸出的具有一定装饰性的长尾羽 , 而雌性则没有 , 说明孔子鸟具有“性双形”现象 , 即同种动物因性别不同而在大小、外形、颜色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 如人、狮子、孔雀等 , 这种现象在现生动物中普遍存在 。 第二类称为“反鸟类” , 即肩带骨关节结构与现代鸟类相反 , 如渤海鸟、长翼鸟、始反鸟、华夏鸟等 。
迄今为止 , 反鸟类化石在除南极洲外的所有大洲都有发现 , 它们所处的时代是从1.3亿年前至中生代末期 , 也就是在大约6600万年前灭绝 。 与更为原始的基干鸟类相比 , 反鸟类的头骨形状没有大的变化 , 但有些骨骼则显示为更加进步的特征(如指骨缩短 , 胸骨比例增大 , 叉骨与现代鸟类的“V”形结构相似) , 这说明鸟类在演化过程中不同部位的演化速度并不一致 , 其中 , 反鸟类在演化中更加侧重于其飞行性能结构的“调整” 。


最后是“今鸟型类” , 如星海鸟、燕鸟、古喙鸟、始今鸟、甘肃鸟等 。 这类古鸟与反鸟类拥有大量共同特征 , 证实了二者拥有共同的祖先 。 但是 , 今鸟型类的一部分已经灭绝 , 另一部分则演化为现代鸟类 。 弥曼始今鸟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今鸟型类化石 , 发现河北丰宁县 , 与之前最原始的匙吻古喙鸟相比 , 将今鸟型类的起源时间提前了600万年 , 为1.31亿年前 。 种名“弥曼”献给我国杰出的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 。
06现代鸟类
作为恐龙的后裔 , 鸟类是陆生脊椎动物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 全球现代鸟类共有一万种左右 , 遍布全球的各种生态系统 。 现代鸟类是相对于古鸟类的群体 , 一般包括自新生代以来曾经和目前仍在生存的所有鸟类 。

现代鸟类:丹顶鹤 @孙华金从生态学上 , 按生活环境和形体特征 , 可将鸟类分为走禽(如鸵鸟、鸸鹋)、游禽(如绿头鸭、小鸊鷉、斑头雁)、涉禽(如苍鹭、东方白鹳、丹顶鹤)、猛禽(如长耳鸮、苍鹰、金雕、高山兀鹫)、陆禽(如珠颈斑鸠、岩鸽、红腹锦鸡、褐马鸡)、攀禽(如大斑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普通翠鸟、杜鹃)和鸣禽(如麻雀、喜鹊、画眉、八哥)等七大生态类群 。

渡渡鸟、大海雀、旅鸽、恐鸟、象鸟都是在人类出现后才灭绝的鸟类 。 除了旅鸽 , 它们都不会飞 , 要么体型巨大 , 要么臃肿笨拙 , 这给人类的捕杀带来了便利 。 虽然渡渡鸟、恐鸟、象鸟的灭绝可能也有自然因素 , 但人类影响也是加速其灭绝的原因之一 。 所以 , 看到这些曾在“众目睽睽”下灭绝的鸟类 , 我们在惋惜之余 , 更应该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 , 从恐龙到鸟 , 是利用极少数化石(与当时生存的生物数量相比是极少数)推断建立的亿万年时间尺度下的关于生物演化整体规律的假说 , 因此 , 人们发现的两种或多种标本所对应的不同古生物之间都很难建立确定的演化关系 。 也就是说 , 千万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的麻雀是由中华龙鸟“变”来的!但可以说 , 麻雀是由某种恐龙逐渐“变”来的 , 究竟是哪种恐龙?至少目前 , 我们仍然无从知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