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苓合芩芍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四苓合芩芍汤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苍术6克,猪苓6克,茯苓6克,泽泻6克,白芍6克,黄芩6克,陈皮4.5克,厚朴6克,木香3克 。
【用法用量】水10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 。
【方歌速记歌诀】
四苓芩芍用苍术,朴泽木香陈皮猪;
【四苓合芩芍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自利不爽欲滞下,腹中拘急尿短疏 。
【功用】清热祛湿,行气止痛 。
【主治】湿热痢疾,下利不爽,腹中拘急,小便短者 。
【加减】兼寒热表证加葛根、荆芥、香薷;脘闷,恶心呕吐,苔腻加半夏、竹茹、神曲、山楂;腹痛,里急后重加槟榔、枳实 。
【方论】本方所治的下利,为清浊不分,湿热下注大肠所致,治宜清热祛湿,分利二便 。方中以猪苓、茯苓,泽泻为君药,利水渗湿,通膀胱,开支河,使湿邪不直注大肠,以收“利小便而实大便”之效;黄苓清热燥湿,苍术燥湿运脾,均为臣药,君臣
相伍,清利湿热,以治湿热之本;佐以陈皮、厚朴、木香调气行滞,使气化湿亦化,湿滞消除,则大便畅通;使以白芍缓急止痛,而止下利腹痛后重,与木香、厚朴、陈皮合用,其止痛行滞作用更强,以治其腹痛之标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之功 。使湿热除,气滞通,二便分利而诸症自愈 。
【医论】本方为清热利湿,分利二便而治痢疾之剂,临床上适用于湿热下痢初起之证,以下痢不畅,腹痛,小便短少为辨证要点 。由于湿热积滞于内,故见腹部拘急不适;由于湿注大肠,分消失调故见小便短少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八十七说:“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者,四苓合芩芍汤主之” 。吴鞠通自注曰“既自利(俗谓泄泻)矣,理当快利,而又不爽者何?盖湿中藏热,气为湿热郁伤,而不得畅遂其本性,故滞 。脏腑之中,全赖此一气之转轮,气既滞矣,焉有不欲作滞下之理乎!日欲作,作而未遂也;拘急,不爽之象,积滞之情状也;小便短者,湿注大肠,阑门不分水,膀胱不渗湿也 。故以四苓散分阑门,通膀胱,开支河,使邪不直注大肠;合芩芍法宣气,分清积滞,预夺其滞下之路也 。此乃初起之方,久痢阴伤,不可分利,故方后云:久痢不在用之” 。自注后又有它按(未注姓氏)曰“浙人倪涵初,作疟病二方,于痢疾条下,先立禁汗、禁分利、禁大下、禁温补之法,是诚见世之妄医者,误寒、误下、误分利、误温补,以致沉疴不起,痛心疾首而有是作也 。然一概禁之,未免因噎废食:且其三方,亦何能包括痢门诸证,是安于小成,而不深究大体也 。瑭勤求古训,静与心谋,以为可汗则汗,可下则下,可清则清,可补则补,一视其证之所现,而不可先有视见也 。….”痢疾之为病,由外感湿热、疫毒或寒湿邪气,或又兼内伤饮食而致,实邪停滞,调气和血,兼表者解表 。湿热证热毒盛者,重用清热解毒凉血;湿胜于热者利湿清热;寒湿下痢者湿化寒湿;久痢脾肾虚寒者,温补脾肾之阳 。
四苓合芩汤是淡渗利湿为主,与清热、行气、和血并用,用于湿热下痢,湿盛而热轻者 。通过分利小便以止痢,必须注意不得伤阴,临床初病下痢,阴液未伤,症见小便不利者可用之 。否则,四苓伤阴耗液于病不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