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海浮标观测站科研人员参与观测站建设、运维 , 见证浮标网络化、智能化观测的提升跨越 , 为海洋科学研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保障
观天测海的“哨兵”们
每隔10分钟 , 位于荣成外海海域的黄海站07号浮标就会往青岛陆基站传输一次数据 。
北自鸭绿江口 , 南至舟山外海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设的黄东海浮标观测网 , 犹如一排排海上“哨兵” , 构成了我国近海重要的海洋观测研究网络 , 其不断进行的海洋气象、水文、水质参数的长期、定点、实时、连续观测 , 为海洋科学研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着数据支撑和保障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东海浮标观测站从2007年开始建设 , 2009年开始布放第一套浮标 。 目前 , 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共有23套浮标在位运行 , 观测时长持续刷新中国近海观测纪录 , 观测方式也实现了从表层观测到剖面水体观测的转型升级 。 黄东海浮标观测站的科研人员 , 十余年如一日 , 参与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建设、运维 , 见证浮标观测网络化和智能化提升跨越 , 他们战风斗浪、观天测海 , 是勇敢的海上“哨兵” 。
近日 , 采访人员走近黄东海浮标观测团队 , 跟随他们的脚步 , 记录海上观测的艰辛与不凡 。
出发
“不是在出海 , 就是在出海的路上”
1月19日下午3时 , 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副站长贾思洋“兼职”司机 , 带领团队成员王春晓、王旭从青岛赶赴荣成 。 此前不久 , 荣成外海海域的黄海站07号浮标进行了标体大修后的集成安装调试 , 本次他们专程到达现场 , 重新将浮标布放在海上 。
文章图片
布放大修后的浮标 。资料照片
“与在办公室相比 , 海上的工作时间长不长?”面对采访人员的提问 , 团队成员笑了起来 。 贾思洋开始“算账”:每两个月就需对在位运行的每套浮标进行例行维护 。 因此 , 仅以日常维护来说 , 团队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海上 。 王旭讲了个小故事:2018年 , 他租了一间房子 , 交了一年房租 , 同时充了50元电费 。 然而 , 由于当年一直出差 , 最后退房的时候 , 电费还剩下40元 。
2019年 , 出差约200天;2020年 , 出差超200天;2021年 , 出差170余天……在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工作 , 王春晓戏称“不是在出海 , 就是在出海的路上” 。 曾几何时 , 给王旭介绍对象 , 是王春晓等团队成员的心头事 , 但由于聚少离多 , 王旭的恋爱路曾经十分坎坷 , 对象“吹”了好几个 。
“叮铃叮铃叮铃……”王旭的微信电话在车内响了起来 。 是王旭妻子的来电 , 视频中 , 还有他10个月大的女儿 。 团队开心地起哄 , 让王旭谈谈如何与妻子相识 , 王旭妻子则满是“埋怨”:丈夫在家时间不如她 , 女儿倒是先学会了叫“爸爸” 。
长期在海上工作 , 平衡事业与家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 挂了电话 , 大家开始讲起贾思洋的女儿来 。 大约8年前 , 贾思洋的女儿常常抱着他的腿 , 哭着不要他出差 。 而如今 , 这一份既是铠甲又是软肋的思念牵挂 , 落到了王旭头上 。 “在海上工作艰苦我不怕 , 就怕妻子的牵挂和‘小棉袄’的哭 。 ”王旭说完这话 , 把头别到一侧 。
水密
从上午工作到下午四点 , 才有时间吃“午饭”
1月19日傍晚6时30分 , 团队到达荣成 。 贾思洋说 , 本来当地合作共建单位会配合他们进行浮标水密工作 , 但因为工人都已经放假 , 只能第二天到荣成东楮岛码头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 当然 , 这也不是什么难事 , “只是费点时间” 。
水密工作 , 即进行浮标在下水前的密封处理 。 1月20日上午 , 一行人到达码头 , 此时气温约零下5摄氏度 。 与企业对接完 , 团队成员开始围着07号圆形浮标工作 。 王春晓不断拿出电焊机、电烙铁、油漆、胶枪、电钻、角磨机等提前准备好的工具 。 贾思洋一手拎着油漆桶 , 一手拿着油漆刷 , 细致地把浮标表面涂成黄色 , 以减缓标体在海上的腐蚀速度 。 王旭则直接趴在水泥地面上 , 钻到浮标的底部进行锚系的连接和焊接处理 。 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才结束 , 这时大家才有时间吃“午饭” 。
由于是在码头工作 , 实感温度很低 , 而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后 , 更让全身被冻得麻木 , 但团队成员视之为家常便饭 。 贾思洋笑着说 , 黄东海浮标观测站浮标分布在渤海、北黄海、南黄海和东海 , 他们最喜欢在南黄海工作 。 “东海海况相对较差 , 因为长期在那边工作 , 以至于曾经听到‘东海’两个字就身体不适 。 ”贾思洋说 , 而在北黄海和渤海工作最大的问题是冬天太冷 , 尤其是在海上给浮标除冰 , 既要用力又需要小心翼翼 , 不至于破坏浮标 , 那才真是高难度挑战 。
文章图片
检修浮鼓搭载的设备 。资料照片
1月21日 , 团队成员再次来到码头 , 进行浮标水密工作的检查和收尾工作 。 当天的工作时间比前一天短 , 工作结束后 , 王春晓告诉采访人员 , 他们已联系好了当地共建单位的小渔船 , 次日出海布放浮标 。
布放
海上工作多年 , 至今仍然“晕浮标”
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 尽管长期在海上工作 , 团队的成员至今仍然“晕浮标” 。 “以前更晕 , 现在似乎稍微习惯了 。 ”贾思洋说 , 王旭是团队中抗晕能力最强的成员 , 但即使如此 , 海况不好时也招架不住长时间在浮标上工作 。 有一次 , 他们在东海某浮标上工作 , 实在太晕了 , 顾不得浮标平台上布满白花花的鸟粪 , 全都趴倒在上面 。 等稍微缓过来了 , 再继续工作 , 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最后 。
“早饭不吃油腻的食物 , 必要时吃晕车药 。 ”多年的海上工作 , 王春晓已经积累了一些防晕经验 , 他说 , “万一恶心呕吐后 , 要喝点水补充一下 , 否则只干呕 , 很不舒服 。 ”
1月22日上午8点 , 团队到达码头 , 渔船船长已等候在那儿 。 大家先用吊车把浮标放入水中 , 随后将连接好的锚和锚系分别绑在渔船的头部和尾部 。 “因为拖行的过程不清楚海底下有什么 , 所以到达站位前不会安装浮标底部的传感器 , 以防被流网或礁石破坏 。 ”贾思洋解释说 , 到达布放点后 , 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安装传感器 , 这是浮标监测海洋各种参数的最关键部分 , 是把准海洋脉搏的“核心” 。
布放点位于离码头约5海里的荣成外海海域 , 因为是小渔船 , 航行速度慢 , 1个多小时后 , 终于到达了布放点 。 团队成员开始给浮标松绑 , 并把传感器等器件安装上去 。 “浮标就像是海上的一个‘不倒翁’ , 浮标设计之初为捕捉波浪等海洋参数 , 特别强调随波性 。 ”王旭在浮标顶部检查设备 , 离海面有五六米 , 只见他左右摇摆 , 像是随浮标“共舞” 。 他说 , 浮标顶部的气象仪等设备将监测海面以上的天气参数 , 而浮标底部的传感器将监测海平面水文等参数 。 本次安装布放 , 一个特别之处是安装了团队研发的北斗通信信标 , 这样在监测浮标状态、提高数据传输稳定性等方面 , 增加了一层可靠的保障 。
成果
累计获取数据总量超100GB , 观测时长仍在增长
【团队|“不是在出海,就是在出海的路上”,走近观天测海的“哨兵”们】在海上完成浮标布放 , 已经是下午2点 。 回到小渔船上 , 团队成员开始吃一点带来的面包 。 “中午在海上工作 , 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吃饭条件的 。 ”王春晓说 , 一般就带面包或者八宝粥充饥 。 但有时晕船了 , 就没有胃口吃 。 更多的情况是干起活来没有时间吃 。
1月23日 , 团队成员开始返回青岛 , 贾思洋还是“兼职”司机 。 他感叹说 , 他们这个团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就是腰不好 。 “出发时 , 要携带大包小包 , 经常搬运设备 。 在海上 , 经常突然被波浪摇晃 , 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腰伤 。 ”贾思洋说 , 现在 , 他们只要开会就强调 , 工作的首要前提是注意安全、注意身体 , 但是一干起活来 , 就都顾不上了 。
谈起在海上的工作 , 团队想起了去年7月份遇到的一位老船长 。 “当时在秦皇岛外海 , 一位60多岁的老船长登标帮助我们维护浮标 。 ”王旭说 , 当时浮标摇晃得很厉害 , 老船长上去之后 , 工作不久就开始头晕 , 吐了 。 后来这位老船长哭笑不得地说 , 打了一辈子鱼 ,从来也没吐过 , 但在浮标上“栽”了 。
汽车缓缓地开向青岛 , 车内充满轻松的气氛 。 大家有说有笑 , 都对完成工作感到欣慰 。 据介绍 , 10多年来 , 得益于浮标的不断增加及有序及时的系统周期维护 , 截至2021年底 , 黄东海浮标观测网累计获取浮标观测数据5.9亿条 , 数据总量超100GB , 不仅多次实时记录了寒潮或台风在我国黄东海的全过程观测数据 , 而且观测时长仍在稳定增长 。
创新
新观测平台入列 , 不断提升数据传输稳定性
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办公室墙上 , 挂着十余幅团队出海作业的照片 。 榨菜、豆腐、馒头……一张平凡的吃饭照片 , 成为海上最美好的共同回忆 。 “当时是船长带过去的剩饭 , 但却是近年来在海上吃得最香的一次 。 那时海况很好 , 大家都没有晕船 , 也都有胃口吃饭 。 ”谈起这张照片 , 贾思洋热情洋溢 , 仿佛回到了当时 。
自1月23日回到青岛后 , 贾思洋和王旭都在自己的肩膀、背上贴了膏药 。 “可能当时没有注意 , 同一个姿势工作时间太长造成了伤害 。 ” 贾思洋说着 , 忽而仿佛胜利了一样 , 笑着宣布他的膏药今天已揭下来了 , 而王旭的还贴着 。
文章图片
登标维护07号浮标 。资料照片
1月27日 , 黄东海浮标观测站科研人员的虎年值班表安排好了 , 贾思洋初一、初二值班 , 王春晓、王旭等几个人也各有安排 。 在办公室里 , 贾思洋、王旭给采访人员展示从07号浮标传输回来的数据 。 风速、气压等气象参数 , 波高、流速等水文参数 , 以及浊度、叶绿素等水质参数……这些参数看起来冰冷、单调、毫无生机 , 可业内的人都懂得 , 数据得以持续不断的获得 , 背后充满艰辛 。
坚守岗位五六年甚至十余年 , 是一种什么感受?“当获取的数据得到科研人员、相关部门认可 , 我就觉得这个工作很有意义 。 ”贾思洋举例说 , 海洋所科学家建立了高精度中国近海的海流模式 。 基于该模式并不断根据浮标观测数据修正 , 对2018年“桑吉号”溢油事件进行了预测 。 相关数据还支撑建立了CNOP台风目标观测框架系统 ,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台风预测模式的精准度 。 目前 , 浮标观测数据为区域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防灾减灾以及海水养殖等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在王旭看来 , 这项工作的魅力 , 在于一直走在创新路上 。 “海洋领域的发展 , 一定会产生新的仪器、新的技术 , 包括我们自己也在研发一些新的设备 , 比如北斗通信信标 。 ”王旭说 , 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建设初期 , 主要是以常规观测浮标为主 。 随着对水质等参数的需求越来越多 , 仅仅进行表层的水质观测已经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要求 。 因此 , 团队开始研制能够对剖面水体进行实时观测的设备 , 以观测水面到水下50米甚至更深的距离 。 在刘长华站长的带领下 , 他们提出并开始研发三锚式浮标 , 该浮标于去年正式入列 , 是我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 , 结束了我国近海海域缺少长期、定点、实时进行剖面水体观测设施的历史 。
“接下来 , 我们将继续优化升级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 , 进一步减少造价和运维成本 , 不断提升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 ”贾思洋补充道 。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采访人员 李勋祥)
推荐阅读
- 最新消息|首轮“双一流”15所高校被公开警示:2个专业被撤销
- IT|那些准备干趴思域的“国产性能车”:领克03+、名爵6 PRO、影豹
- 安全|要不是深信服被曝光 你都不知道自己的“裤子”被老板扒了
- Tesla|特斯拉调低自动驾驶收入预期 对无人驾驶“失去信心”?
- 嫦娥|月“土”藏了什么秘密? 听专家为您细说端详
- 未来|双语说河南|未来5年,河南这样发力“新基建”
- 氢燃料电池|“氢”装上阵 助力北京冬奥
- 社交|美国“辞职潮”对经济体产生的影响:求职应用开始崭露头角
- 媒体滚动|制售盗版玩偶、恶意抢注商标 这样蹭“冰墩墩”热度涉嫌违法
- 北京青年报|知乎否认安装和使用过“行为感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