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学院|中国冰雪产业观察丨冰雪新人才“点燃”产业高质量发展引擎

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26日电 镜面般光滑的冰场上,一场短道速滑训练正在进行:十几名年轻人弓背抬头、快速摆臂、用力蹬冰,一道道轻盈的身影飞快划过……这是呼伦贝尔学院一堂普通的专业课。
“每次上冰,都感觉很棒!”该学院冰雪运动专业19岁的学生王雪如说,“在专业场地接受专业训练,更能发挥技巧与力量。”
内蒙古东北冬季漫长,冰雪资源富集。去年,坐落于此的呼伦贝尔学院获批增设冰雪运动专业,是中国拥有该专业的10所高校之一,当年9月首批招收了40名学生。
四年内,这些“冰雪新生代”将系统学习短道速滑、冰球、单板滑雪、花样滑冰等课程,还将在当地及哈尔滨市的多个滑雪场实习实训。去年,学校还投入50万元为他们购置了教学设备,包括冰球鞋、冰球服、冰球杆、护具、冰壶等。
呼伦贝尔学院|中国冰雪产业观察丨冰雪新人才“点燃”产业高质量发展引擎
文章插图

呼伦贝尔学院冰雪运动专业学生正在进行滑冰训练。新华社采访人员 贺书琛 摄
呼伦贝尔学院冰雪运动系主任王荣林介绍,学生们毕业后,可从事以冰雪运动为主的体育教学训练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
在呼伦贝尔学院,除增设冰雪专业,大一学生在公共体育课上也要“一半上冰、一半上雪”。
这是近年来中国加快培养冰雪人才、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冰山一角”。
北京冬奥会的到来提升了冰雪运动的热度,“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成现实。
在国家体育总局“校园冰雪计划”的推动下,2020年中国遴选出中小学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000所。这一数字到2025年预计将为5000所,根据智研咨询的预测,可覆盖超过280万户家庭。
与冰雪运动迅速普及相对的,是冰雪专业人才的不足。人才缺口,正在成为制约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呼伦贝尔学院|中国冰雪产业观察丨冰雪新人才“点燃”产业高质量发展引擎
文章插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七中学学生正在进行上冰前的辅助训练。新华社采访人员 贺书琛 摄
北京市滑冰协会会长范军认为,人才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例如冰场要想长久地运营下去,要有培训做支撑,才能提升消费者粘度。”他说,培训则需要专业教练。
范军介绍,目前中国有标准冰场654块,但有专业背景的教练员数量远远难以满足所有冰场。
巨大的群众参与规模创造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呼唤更多冰雪运动技能人才的到来。
和呼伦贝尔学院一样,一系列高校纷纷行动,从“第一环节”开始发力:北京体育大学自2016年起相继成立冰雪运动学院、冬奥培训学院、中国冰上运动学院等,全方位布局;河北体育学院冰雪运动系自2015年成立以来,近两年已有500多名毕业生走上相关工作岗位,目前还有在校生近1800人……
有些高校则关注到冰雪产业发展的多层次需求,探索复合型的教育:首都体育学院在休闲体育、新闻学、体育经济与管理等专业中设立冰雪运动方向,讲授研究咨询、策划营销、赛事组织和场馆运营相关知识技能;北京、河北等地的多所职业学院与一些冰场雪场合作,采取订单培养等方式,培养制冰、电气、焊接等冰雪机械设备类人才……
呼伦贝尔学院|中国冰雪产业观察丨冰雪新人才“点燃”产业高质量发展引擎
文章插图

在全国第一所体教结合的冬奥专业学校——张家口市青少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学校,老师正在指导学生进行技巧训练(资料照片)。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世尧 摄
在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近年来开设了冰雪产业与冬奥项目管理方向。该方向大三学生郭君陶是北京冬奥会的近两万名志愿者之一,将在运动员休息室服务。他将这段志愿经历和专业学习融在了一起,认为在此过程中他“对于大型赛事的组织和运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校园之外,行业协会、社团俱乐部和企业等产业内部力量也在积极发挥作用,利用多元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化培训。
2021年12月下旬,内蒙古冰雪运动协会举办了滑雪一级社会指导员培训班。两天里,30名滑雪爱好者学习了冰雪运动损伤应急处理、雪上项目指导等理论知识,并在安全摔倒与站起、滑行基本姿势和单板滑雪平行回转等方面进行实战练习。
时间虽然不长,一些学员的收获却很大:从不敢上雪,变为掌握了简单的滑雪技巧。他们还将发挥“释放效应”,把所学内容传递出去。
“这次学习提高了我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素质和技能。我要学以致用,鼓励和指导更多人安全参与冰雪运动,体会其中的乐趣。”学员白俊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