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冬天潮湿阴冷,却罕见冰雪。
沿着盘山公路而上,窗外的绿树一闪而过;行至山腰,还能看到雾凇;快到山顶时,大雾和云海遮住了前路,朦朦胧胧间,一条雪道出现在路的尽头。
滑雪场开业前,需要提前20天备冰。3台制冰机昼夜不停地喷出碎冰,再用压雪车,将这些冰铺平、压实,制成长150米、宽80米、厚1米的滑雪道。
位于桂林市全州县的天湖滑雪场,是华南首个高山户外雪场,也是中国最南的户外雪场,让很多南方人感受到了冰雪的魅力。
2015年,北京获得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在申冬奥过程中,中国正式向国际社会做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第二年,天湖滑雪场由北京鑫福海工贸集团投资建设,一期投资过亿。
如今,天湖滑雪场已经走过4个雪季,总计营业天数约300天,在近20万的游客心中撒下了冰雪的种子。
文章插图
2月13日,桂林全州天湖滑雪场,游客正在冒雨滑雪。新京报采访人员 吴采倩 摄
在南方建一座滑雪场
雾气还没散去,五颜六色的身影就已飘在雪道上,若隐若现。
在海拔1700米的天湖度假区,冷冽的群山上立着高高的风车,云雾缭绕。山与山之间,有一条洁白的雪道,两旁立着绿色的制冰机,巨大的“炮口”不停地喷着白雾。
“桂林的温度和湿度比较高,雪场以人工制冰为主。”天湖滑雪场外场负责人洪廷秀说,雪道上的“雪”其实是打得很碎的冰,“滑起来跟真正的雪差不多。”
洪廷秀介绍,温度在零下七八摄氏度,空气湿度在40%左右,才适合人工造雪。而桂林的温度没有那么低,湿度却常常“爆表”,人造雪花一喷出来就变成了水。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制雪。
这条长150米、宽80米的初级滑雪道,来之不易。
南方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对冰雪是一种消耗。雪场开业前,洪廷秀就会启动3台制冰机组,连续工作20天,为滑雪道备冰。一台制冰机工作24小时,可以生产200立方米的冰,3台制冰机运转20天,大约能生产10000立方米的冰。每日电费,就需要约3万元。而同样的雪道,在北方,只需造雪三四天。
雪场开业前一晚,工作人员会驾驶压雪车,将这些冰铺平、压实,制成1米厚的滑雪道。此后,制冰机仍旧日夜运转,以维持日常消耗掉的冰,每天营业结束后,再用压雪车把冰压平压实。
五年前,洪廷秀第一次听说要在南方建雪场,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
2017年7月,洪廷秀从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退休,那是国内最早建成的滑雪场之一。天湖滑雪场的建设方邀请他来桂林,希望能在南方建设一个初级滑雪场,坡度在10度左右。他们形容自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时进山的二级公路还没修好,开过弯弯绕绕的泥路,洪廷秀来到了天湖湖畔东侧。眼前是一片荒地,泥泞不堪。连月降雨,山路被冲毁了,建设的工期也受到影响。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对于雪场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
天湖滑雪场总经理刘亚利回忆,建设滑雪场也是响应国家体育总局号召,落实《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积极实践国家关于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的战略。
“我们想让南方没有机会接触冰雪的游客,在自己家门口,尽情体验白雪飞扬的乐趣。”刘亚利说。
文章插图
从天湖滑雪场滑下,可以看到远处的群山和风车。受访者供图
“滑雪时感觉像在飞一样”
在华南第二高峰真宝顶的山峦间,散落着13座碧绿如玉的湖泊,这是高山湖泊群——桂林全州才湾天湖水库。而滑雪场坐落在天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天湖湖畔东侧,平均海拔1700米,由北京鑫福海工贸集团投资建设,一期投资过亿。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天湖雪场在2018年年底正式对外营业。
开业那天,洪廷秀滑了几趟难度更高的单板。对于这位驰骋雪道三四十年的东北老将,滑这条初级雪道是小菜一碟。飞腾于雪道之上,望着远处的青山,他感叹:“感觉非常好,像滑真雪一样。”
粟柚椿的家就在山下。当他听说山上要建一个滑雪场时,觉得新奇又不可思议。桂林位于广西的东北部,全州县又有“广西北大门”之称,冰雪罕见。在山上,粟柚椿偶尔能看到雾凇,晶莹的冰珠挂满树枝,但从未想过能滑雪。
2018年雪场开业后,粟柚椿成为了外场的工作人员。工作不忙时,他可以尽情在雪场驰骋,这也是他工作的动力,“南方人对滑雪好奇嘛,来这工作就是想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