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矿|大山孩子们的航天课 一支“小火箭”在废弃养鸡场里发射成功

“倒计时 , 5 , 4 , 3 , 2 , 1!”
贵州黔西南州普安县的大山里传出一声声有力而稚嫩的倒计时 , 随后 , “小火箭”升空的声音回荡在空谷 , 火箭成功发射 , 普安县铅矿学校的孩子们爆发出一阵欢呼 , 他们仰着头 , 眼里带着光芒 。
这是今年1月5日 , 在普安县一座废弃的养鸡场里发生的事情 , 工程师曹林 , 和同事代立晨、火箭爱好者余畅一起 , 用了近两个小时的飞行时间 , 从杭州来到普安县 , 带着一份“承诺” , 点燃大山里的梦想 。 这也是曹林和伙伴们在本学期里 , 为孩子们上的一堂课 。
【铅矿|大山孩子们的航天课 一支“小火箭”在废弃养鸡场里发射成功】铅矿|大山孩子们的航天课 一支“小火箭”在废弃养鸡场里发射成功
文章图片

曹林与孩子们一起完成火箭组装 。 受访者供图
大山里的航天课
去年10月 , 阿里巴巴驻普安的乡村振兴特派员罗盈平 , 来到铅矿小学走访 , 走访过程中 , 孩子们看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画面引起了他的注意 。 罗盈平上前 , 问道:“你们喜欢航空吗?对航天发射有什么疑问吗?”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回应 , 让罗盈平萌生了开一门航天课程的想法 。
“我对航天航空这块知识比较欠缺 , 孩子们提出的一些问题 , 我当下也解决不了 , 就承诺他们过一段时间后再解答 。 ”罗盈平回忆道 。 一言既出 , 罗盈平便设法开始行动 , 他找来总部对航天有兴趣的技术同事 , 沟通商量 。
于是 , 罗盈平找到了曹林 , 决定为孩子们策划一门科普兴趣课 。 普安铅矿小学校长黄国成说:“在双减政策下 ,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接触和积累更多课外的知识 , 这次有机会让孩子们接触到航天航空 , 是我们的幸运 。 ”
这门航天课 , 从去年11月份开课 , 一共分成四节理论知识课和一节实践课 。 理论知识课由曹林、代立晨组成的两人小组在线上进行授课 。 曹林说:“因为疫情 , 很遗憾不能到现场 , 但为了给小朋友更加直观的体验 , 我们搭建了一个直播间 , 在直播间里为小朋友授课 。 ”曹林利用休息时间 , 每堂课都制作了PPT , 且利用绿幕 , 将PPT的内容投影到直播间里 。 说起这个 , 曹林很自豪:“我们的每张PPT都是会动的 。 ”
铅矿|大山孩子们的航天课 一支“小火箭”在废弃养鸡场里发射成功
文章图片

曹林利用绿幕技术为学生们上课 。 受访者供图
黄国成说:“这是通识课之外 , 我们学校开的第一门课外科学课程 。 ”去年才开始 , 铅矿小学陆续加入了一些课外课程 , 包括音乐、美术、象棋、茶艺等 , 黄国成介绍 , 这些课程都是经过考量和编排才加入的 , 比如茶艺课程 , 以介绍普安红茶为主要内容 , 向学生们展现了当地的特色 。
“开设这些特色课程 , 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培养兴趣的同时 , 也能多了解一些普安本地的特色和文化 , 对家乡的东西有足够的认识 。 ”黄国成说 , 为孩子们增设航天科普课程 , 也是如此 , “既然大山里的孩子们能对宇宙、对航天有那么多的好奇和探索欲 , 那么我们身为师者 , 就应该负责培养他们的兴趣 , 守护他们的梦想 。 ”
在宇宙中漫游 , 铅矿小学的孩子们在曹林的课堂上 , 看见了遥不可及的星 , 感受到了人类登月、征战太空的震撼 , 黄国成说 , 希望这门课能够接着开下去 , “如果有资源 , 我们就利用资源 , 如果没有 , 我们老师就自己先学 , 学会了再教给孩子们 。 ”黄国成没有缺席过一场航天直播课 , 画面投影出来的宇宙浩瀚 , 同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面孔一起 , 跑进了他的眼睛里 。
决定造“火箭”的人
课程即将收尾 , 最后一堂实践课 , 却让曹林犯了难 。 “本来最后一堂课就是一个实践课 , 原本是带着微型火箭的模型 , 让孩子们体验一下火箭升空的感觉 , 直到有一位小朋友提出 , 我们能不能造一个真的火箭 。 ”曹林和代立晨想了想 , 决定试一试 。
“我们虽然是航空爱好者 , 也知道这件事有多难 。 ”思来想去 , 望着两百多名小朋友期待的面孔 , 曹林和代立晨决定试试 , 造一艘小“火箭” , 他们找来火箭爱好者余畅 , 着手做了起来 。 可造火箭 , 并非易事 , 从策划到制作完成 , 他们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
发动机、航电仪器、追踪、遥测模块、回收设备与装置……火箭上有的部分 , 小火箭上也都有 。 曹林介绍 , 这可以说是照大火箭等比缩小的 , 如果要说区别 , 那就是家用电脑和专业计算机的区别 。
打造完成的火箭 , 长1.37米 , 按照设定的飞行高度 , 能够飞行800米 。 曹林说:“火箭的长度设计 , 也放入了我们的想法 , 这个正好是四、五年级小朋友的身高 , 能让小朋友在观看发射的时候更有仪式感 , 加上复杂的程序计算 , 最终才得出1.37米这个精确的数值 。 ”
火箭的制作 , 是零碎且复杂的 , 比如火箭的外壳 , 需要3D打印 , 航电系统需要动手焊接 , 固体燃料需要自己调配 , 曹林、代立晨和余畅三人 , 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摆弄这些零部件 , 几乎每天都要干到凌晨 。 “可以说每件事情都很困难 , 因为做火箭这个事情 , 在国内只有专业的少部分人士和资深民间爱好者能去做 , 我们也是第一次造火箭 , 一个火箭制作需要涉及化学、物理学、空气动力学等等理论知识 , 对我们这种小小的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
铅矿|大山孩子们的航天课 一支“小火箭”在废弃养鸡场里发射成功
文章图片

曹林开始手动自制火箭 。 受访者供图
三个月后 , 火箭的各个部分都制作完成了 , 只需要进行组装工作 , 就可以发射升天了 。 正是南方湿气重的时候 , 曹林的关节也因为空气湿度变得疼痛起来 。 “老毛病了 , 天气不好的时候就会这样 。 ”曹林没有因为身体的压力停止工作 , 他说 , 这是一份礼物 , 不只是给孩子们的 , 也是送给自己的 , “其实小朋友们的热爱和好奇 , 也感染了我去做这件困难的事情 , 这也是我工作之外的收获 。 ”曹林说 。
一份来自天空的礼物
1月份 , 到了约定的日子 , 曹林、代立晨和余畅三人分别前往普安 , 他们带着一百多个零部件 , 一共装了十一个大箱子 , 准备到铅矿小学一旁的废弃养鸡场里 , 完成火箭发射工作 。 这个养鸡场 , 是黄国成选的 , 他说:“这里很久没有使用过了 , 场地宽阔 , 距离学校也不远 , 能够保障孩子们的安全 。 ”
很快 , 曹林、代立晨和余畅就到普安了 , 孩子们用热情把他们团团围住 。 “虽然我们在线上都见过面 , 但是面对面还是头一回 , 小朋友们特别热情 , 在学校门口迎接我们 , 还能够叫出我们的名字 , 一点都不陌生 。 ”曹林说 。
运来火箭 , 曹林决定让孩子们参与组装的过程 。 “哪怕是拧螺丝 , 虽然他们拧不紧 , 我们后续还可以再加工 。 ”曹林说 , 要让小朋友们更有参与感 , 这次的火箭发射才有意义 。 火箭的设计 , 还有一个特别之处——箭筒的材料是透明可视的 。
铅矿|大山孩子们的航天课 一支“小火箭”在废弃养鸡场里发射成功
文章图片

曹林设计制作透明的火箭筒 。 受访者供图
“因为这是一个教学火箭 , 我们就将它做成了透明的箭体 , 整个火箭的结构 , 小朋友是看得见的 。 ”曹林还让参与的孩子们 , 用彩色的笔在火箭体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愿望 , 像是完成一场虔诚的仪式 。 载着孩子们愿望的火箭 , 升空了 , 最高速度达到了七百多公里每小时 , 这个速度 , 相当于现代喷气式客机的速度 。
“这对孩子们来说 , 就是一份最好的虎年礼物 。 ”黄国成表示 , 在火箭升空的瞬间 , 他也被感动了 , 几个月前 , 他还在发愁如何回答孩子们“什么是黑洞”的问题 , 现在 , 载着航天梦想的小火箭替他做了最好的回应 。 他说:“我希望孩子们可以接触到这些看似很遥远的知识 , 希望他们有更广阔的眼界 , 能够更加自由地去追求梦想 。 ”
孩子们的信
就在刚过去不久的春节 , 黄国成代替四个孩子 , 将几封手写信送到了火箭研究院的研究员手中 , 信的内容不长 , 包括了对研究员的新年问候和孩子们好奇的问题 。
李坚华 , 是铅矿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 在曹林的课上 , 总是最活跃的一个 。 “除了太阳系的星球外 , 还有其他星球吗?在其他星球上有可以利用的物质吗?”在送到研究院的手写信中 , 李坚华就用了一半的篇幅 , 提了三个问题 , 在最后还不忘补上一句“我的问题还有很多 , 有机会再问” 。 曹林说:“有时候我们都想不到他怎么会问出那样的问题 , 很天马行空 , 是需要专业知识甚至今后的科学进步才能回答的问题 。 ”
关于研究员是否能看到孩子们的信 , 这是后话 。 对于这次奇幻的天空课程是否只是昙花一现的问题 , 曹林是这么回答的 , 他说:“这是一门课程 , 我不指望这门课程就让小朋友们能够对航天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这门课更像是一颗种子 , 在小朋友的心中种下名为航天的梦想 。 ”
小学、初中、高中 , 到大学就可以选专业了 , 曹林想 , 如果这些孩子们中 , 有人考上了大学 , 离开了大山 , 完全有可能学习一门航天航空相关的课程 , 最后成为一名相关的从业者 , “这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事情 , 如果在他们之中出现一两个 , 那我便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 这是最让我感到幸福的事情了 。 ”
曹林一行人的航天课之旅并未结束 , 他们说 , 要将这门课变成一门专业的课程 , 要走进乡村小学 , 让追逐天空的梦想在无数孩子心里生根、开花 。
新京报采访人员 陈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