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武汉长江大桥飞架南北,江城武汉风景如画。任 勇摄
文章插图
武汉绍兴片搬迁项目之一盘龙湾荷苑小区实景。资料图片
入夜,两江四岸灯火璀璨,流光溢彩。近处的江汉关,远处的黄鹤楼,鳞次栉比的高楼连同巍峨的长江大桥,全都成了灯光秀的幕墙;绵延上百公里的滨江绿道,游人如织。
这里是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坐拥大江大湖,享誉“九省通衢”;市井小巷,烟火繁华,激荡英雄气概,拥抱美好未来。
老旧小区换新颜,民生实事暖人心
冬日阳光照射在脸上,美好生活温暖在心间。盛如祥和他的老伴坐在12楼阳台,俯瞰窗外盎然景致,开心地告诉采访人员,从老旧小区搬到盘龙城新居,日子过得可舒坦啦!
3个多月前,老两口还蜗居在江汉绍兴片区。“老武汉”提起那个地方都摇头,片区清一色简易老房子,早已破败不堪;出入道路狭窄,生活诸多不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当年,盛如祥一家7口就挤在一间40平方米老房子。下雨漏水,管道不畅,安全隐患更多。
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拆迁还建,需要资金量巨大,政府一时拿不出,居民收入也不高,一时难以解决。2020年7月底,武汉市政府组建城市更新中心,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将首个城市更新项目正式落户绍兴片区。
武汉城建集团受命啃下这块“硬骨头”,经与多家商业银行对接,成功取得86亿元融资授信。这些资金一部分给绍兴片的居民购新房,一部分当作补偿,住上110平方米新房,盛如祥心满意足:“我们没有被遗忘。”
与盛如祥老人类似,武汉市青山区73岁老人胡昇一家,也曾住在工人村街的棚户区,“一个大房间,两条大通铺,一个屋檐下可以住几十人”。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决定兴建武钢,定址青山,胡昇也随父辈来到这里。为了安顿来自全国的十多万专家和工人,一座座苏联风格的“红房子”拔地而起。
【武汉,每天都在变(新气象 新作为)】胡昇小时候的记忆,全是红砖、红瓦、红屋顶、红窗户,“虽然艰苦,却很热闹。”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村和“红房子”逐渐老化。乱搭乱建的电线,破败的屋面墙面,没有电梯,像胡昇这样的老人。“上下楼梯,十分不便。”
武汉将老旧小区改造列为2021年市政府10件民生实事之一,全年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419个,完工455个,惠及居民约20万户。“杂乱无章的蜘蛛网消失不见,扛煤气坛子上楼的日子一去不返了,重新修整的路面和加装的电梯让出行更加方便。”胡昇笑着说。
除了少数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需要拆除,武汉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持城市记忆。距离胡昇家不远的青山区红钢城建设七路的“红房子”,就正在被武汉打造成全市16大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之一。历经修复的红房子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的“老武汉”印记,一些书店、咖啡博物馆、创意中心也被引进来,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021年4月,伴随着旋律优美的交响乐章,长达45分钟的国内首个沉浸式交响光影秀在这里上演。目睹红房子焕发生命力,胡昇难掩心中的喜悦,“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更新,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也得到延续。”
据青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山红房子片区将建设为创新的新中心、文化的新平台、城市的新地标。政府也将通过“红房子”带动青山滨江岸线演进,打造长江右岸文化复兴的新标杆。
武汉拥有3500年历史。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蔡新元眼里,“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改造,构成了武汉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文化标签。”
老城区,新创意。武汉市江岸区平和打包厂旧址,历经百年沧桑的棕黄色厂房,悄然变身城市新地标;在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的汉阳铁厂原址上,兴建的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成了众多年轻人追逐的网红打卡地……
去年6月,武汉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坚持因地制宜、“留改拆建控”并举,分类实施“留房留人、留房提质、拆除改造”。中心城区加快推动老旧小区、绿中村、历史风貌街区以及工业遗产成片连片改造,实现降低人口、建筑密度,增加绿色开敞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山体湖泊及周边环境的目标。
推荐阅读
- 免门票|河南:参与免门票活动的景区将获财政补贴
- 经济开发区|红火过大年,2022好客山东贺年会举办元宵节主题活动
- 冰墩墩|新春消费亮点多
- 外媒记者|大雪!一些外媒记者嗨了……
- 北京冬奥会|这样使用“冰墩墩”,不侵权!
- 新冠肺炎 民航局:对3家外航实施熔断、控制客座率运行措施
- 航空公司 民航局对3家外航实施熔断、控制客座率运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