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的出处来源
出处来源(《伤寒论》)
药物组成:熟附子9g , 白术6g , 茯苓、生姜、白芍各9g 。
功效主治:温脾肾阳气 , 散内停水湿 。治脾肾阳虚 , 水气内停所致小便不利 , 畏寒肢冷 , 肢体沉重、浮肿或疼痛 , 腹痛下利 , 舌淡胖 , 苔白滑 , 脉沉细;太阳病误汗伤阳之阳虚水泛发热 , 汗出不解 , 心下悸 , 头眩 , 身明动 , 振振欲瓣地者 。
方解:本方所治两证 , 其病因皆由阳虚不能化水所致 。治水气必先治肾 , 故以温阳利水(温脾肾阳气 , 散内停水湿)为治法 。方中主药制附子辛热 , 温肾暖脾 , 扶阳制水;辅以白术、茯苓健脾渗湿 , 导水下行;佐以白芍缓急止痛 , 破阴结 , 利小便 , 止腹痛 , 且制附子之燥热 。生姜性味辛温 , 助附子温阳散水 , 助白术、茯苓温中运脾 。诸药合用 , 体现温中兼散 , 利中寓化的配伍特点 。
药理研究:提高心肌收缩力 , 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氧供应 , 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 尤能改善末梢循环 , 强心 , 扩张血管 , 利尿以促电解质、钠排泄 。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 , 抗炎 , 抗溃疡 , 利胆 。其中附子强心 , 抗休克 , 扩张血管 , 抗心律失常 , 提高耐缺氧能力 , 保护心肌缺血 , 抗寒凝 , 抗炎 , 增强免疫功能 , 镇痛 , 镇静;白术、白芍能升高白细胞 , 增强吞噬和免疫功能 , 扩张外周血管 , 降血压 , 兴奋造血机能;白术、茯苓利尿 。茯苓
还能抗炎 , 增强免疫功能 , 镇静 , 抗炎 , 保肝 , 抗病原体;生姜发汗、扩张皮肤血管 , 镇痛 , 抗炎 , 抗病毒 , 抗过敏 。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脾肾阳虚 , 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 。以四肢沉重或浮肿 , 小便不利 , 苔白 , 舌胖大有齿痕 , 脉沉迟为据 。若咳者 , 加五味子、细辛、干姜 , 以温肺气;小便利者 , 去茯苓 , 恐过利伤肾;脾阳虚甚而下利者 , 去白芍 , 加干姜 , 以温运脾阳;呕吐者 , 去附子 , 重用生姜 , 以温胃散水止呕 。用于急慢性肾炎 ,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 心力衰竭水肿 , 内耳性眩晕(加细辛、桂枝、川芎、五味子) , 肺原性心脏病 , 窦性心动过速 , 不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加炙远志、龙骨、牡蛎) , 慢性肝病浮肿 , 慢性肠炎 , 甲状腺功能低下 , 慢性支气管炎 , 肠结核 , 醛固酮增多症 , 前列腺肥大属脾肾阳虚 , 水湿内盛者 。
现代制剂:汤剂 。
用量用法:水煎 , 一日一剂 , 分3次服 。
使用注意:本方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泛之证 。若实证水肿兼气滞者 , 不宜使用 。
【真武汤的出处来源】本方歌诀:真武附子茯苓姜 , 白术白芍加芪良 , 阳虚水停尿不利 , 肢重浮肿头眩悸 。
推荐阅读
- 加味真武汤的出处来源
- 苓桂术甘汤的出处来源
- 强肝糖浆的出处来源
- 乙肝清热解毒冲剂的出处来源
- 乙肝解毒胶囊的出处来源
- 茵陈五苓散的出处来源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出处来源
- 栀子柏皮汤的出处来源
- 菌陈蒿汤的出处来源
- 四君子加远志汤的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