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科技冬奥推动产业创新突破 智慧成果加快“飞入百姓家”

“冬奥经济溢出效应”系列报道三:
科技冬奥推动产业创新突破 智慧成果加快“飞入百姓家”
破纪录了!
又破纪录了!
自冬奥会开赛以来 , “冰丝带”里几乎每一枚金牌成绩都打破了奥运纪录 。
“科技的潜力令人惊叹 , 北京冬奥会在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挖掘了这种潜力 。 ”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北京冬奥会 , 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
【冬奥|科技冬奥推动产业创新突破 智慧成果加快“飞入百姓家”】这是对“科技冬奥”的最好诠释 。 更加可贵的是 , 这些科技成果 , 将在后奥运时代“开枝散叶” , 让更多普通人享受冬奥的“智慧遗产” 。
奥运赛场绽放“科技之光”
“这是我滑过最棒的场馆!”2月6日 , 刷新速度滑冰男子5000米奥运会纪录的瑞典选手范德普尔在赛后感叹 。
作为冬奥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的速滑馆 , 这块“最快的冰”不仅能精准控制赛道冰面温差 , 同时也让场馆碳排放量接近于零 , 成为“最环保的冰” 。
从场馆建设到赛事保障 , “科技冬奥”为运动员带来更好、更公平的竞技体验 。 在短道速滑混合团体2000米接力决赛中 , 中国队以0.016秒的优势摘金 , 赛场上的计时系统可以精确到毫秒 。
赛场之下 , 数字经济的应用场景 , 正体现在冬奥的方方面面 。 在开幕式上 , 通过5G+8K视频技术直播 , 为因疫情不能到场的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官盛宴 , 切身感受科技奥运之美 。 在冬奥村 , 运动员的房间安放了多功能智能床 , 智慧餐厅的机器人主厨 , 可以实现24小时的点餐、制餐、出餐全流程自动化服务 。
奥运会发展到今天 , 比拼的不仅是体育技能 , 也是在比拼科技进步 。 北京冬奥会 , 作为一场世界级的体育盛事 , 各项尖端科技“百花齐放”;同时 , 这场全民共享冰雪的盛会 , 成为中国科技向世界展现实力的绝佳舞台 。
科技冬奥推动创新突破
“我负责精不精彩 , 航天负责成不成功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在一次彩排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2月4日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了世界 , 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开幕式流程“零失误”的完美呈现 , 背后是航天技术的支持 。 而开幕式上令全球观众赞叹不已的主火炬台、全球最大的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 , 则是由中国企业京东方自主研发设计 。
500多家单位、超过万名科研人员参与……北京冬奥会众多“黑科技”的背后 , 是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 “科技冬奥”是广大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
专家解释 , “科技冬奥”专项是针对冬奥中涉及到的领域内共性技术难题 , 聚集全国优势力量来解决 , 而不是简单地给一笔经费 。 要求立项时就必须回答:有没有解决国外有、国内没有的技术?国内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有没有解决冬奥会场馆建设史上碰到的独一无二的难题?必须很好地满足上述一条或多条标准 , 才有可能立项 。
“科技冬奥”虽是一场准备充分的战役 , 但实现起来并非易事 。 在最高海拔两千余米的延庆赛区 , 天气环境恶劣 , 之前是无水、无路、无电、无通讯的“四无”区域 , 信息网络建设难度极大 。 其中赛时关键信息和办公通信功能的奥运信息网络(OIN网络)由联通数科负责建设 。 项目建设期间 , “90后”OIN网络主管杨汉昭每天往返30公里山路 , 自带方便面和烧饼面包充饥 , 遇到极端天气甚至步行5公里盘山路将设备人力搬运上山 。 他说:“冬奥会是国之盛事 , 一点错也不能出 , 我们一定要保证赛时网络完美运行 。 ”
“科技冬奥”诠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 。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孙毅表示 , 借助冬奥平台 , 真正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受到关注 , 有利于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攻关、提升研发能力 。
“同时 , 多项破解传统痛点的数字应用形成的震撼效果 , 将吸引更多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创造新价值 。 ”孙毅说 。
智慧成果释放“溢出效应”
“北京冬奥会新技术正走在推广应用的路上 。 ”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表示 。
据悉 , 冬奥期间 , 200多项技术先后测试 , 涉及60多个细分应用场景 , 其中有4项技术是在全球首次推出 , 有33项技术是在冬奥会首次使用 。
在不远的未来 , 这些科技成果将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落地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京张高铁智能创新成果已经在其他铁路上部分应用了 。 ”京张高铁智能化服务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课题二负责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建军介绍 。
为迎接冬奥 , 京张高铁全面升级为“世界首条智能高铁” 。 在服务方面 , 开通了英文票务、计次票和定期票、人工远程协助售票系统、全线5G高清转播和智慧观赛、旅客无接触出站等特色功能;在安全运行方面 , 构建了高铁运营安全大数据平台、智能化安全运行技术、视频监控和风雨雪及异物监测平台等 。 马建军预计 , 这些共性技术 , 将很快在全国铁路推广 。
此外 , 据介绍 , 8K节目、8K频道及8K屏幕 , 正在走向公众 。 云转播这项新型的转播模式 , 未来也将更多服务各项大型活动 。 氢燃料大巴在延庆、张家口提供赛时交通服务保障 , 赛后将继续用于城市运行 。 由秸秆、玉米等原材料制作的生物可降解餐具 , 全面用于冬奥会餐饮服务 , 未来必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 还有其他众多的智能化服务 , 未来都将成为大众生活的组成部分 。
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王磊总结道 , “数字媒体、智能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等 , 一系列的科技成果 , 都会成为重要的、宝贵的奥运‘遗产’ , 在赛后进一步推广应用 , 继续惠及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 ”(赵竹青 王震 申佳平 罗知之)
编辑:黄昂瑾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 , 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热榜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