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仁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

【常用别名】柏实(《本经》),柏子、柏仁(《集注》),侧柏子(《日华子本草》) 。
【来源】本品为柏科植物侧柏Platy clad us orientalis(L.) Franco的干燥成熟种仁 。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等省 。秋冬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种皮,收集种仁,阴干 。
【历史沿革】南北朝刘宋时代有酒与黄精制法(《雷公》) 。唐代有熬法(《外台》) 。宋代
【柏子仁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有研,用纸裹压去油法(《博济》) 。明代有去壳取仁,微炒去油法(《人门》) 。清代有去油取霜法(《辨义》) 。现行有制霜(《中国药典》1995年版),炒法(《规范》)等 。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及残留的种皮(《中国药典》1995年版) 。
炮制
1.制霜
取净柏子仁研碎如泥状,经微热后,压去部分油脂,制成松散粉末(《中国药典》1995年版) 。
取净柏子仁置锅内,以文火炒热,榨去油或研细,用能吸油的纸包裹多层,上压重物,使油渗至纸上,换纸,再如上法操作,至油脂大部分吸尽,疏散不粘连为度(《汇典》) 。取净柏子仁研成泥状,用布包好,蒸约半小时,用压榨机去油,反复蒸榨三次,碾碎,过60目筛,人库即得(《北京》) 。
2.炒制
取净柏子仁,置锅中,用文火加热,炒至油黄色,有香气逸出为度,取出放凉(《规范》) 。
【成品性状】柏子仁:呈长卵形或长椭圆形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顶端略尖,基部钝圆 。质软油润,断面黄白色,富油性 。气微香,味淡 。柏子仁霜:为松散状粉末 。淡黄色 。气微香 。炒柏子仁:表面油黄色,偶见焦斑 。具有香气 。
【性味与归经】甘,平 。归心、肾、大肠经 。
【功能与主治】养心安神,止汗,润肠 。用于虚烦失眠,心悸怔忡,阴虚盗汗,肠燥便秘 。
【用法与用量】9~15g;用时捣碎 。
【处方应付】处方写柏子仁、生柏子仁付生品;写炒柏子仁、柏子仁霜各随方付给 。
【炮制作用】柏子仁生品长于润肠通便,养心安神,多用于肠燥便秘 。炒后有焦香气,药性缓和,消除了致呕吐的副作用 。制霜后可消除改呕吐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多用于心神不安,虚烦失眠的脾虚患者 。
【化学成分】含脂肪油、皂甙和少量挥发油 。
【现代研究】
1.化学研究
有人对生柏子仁和柏子仁霜的化学成分用纸色谱法做了定性分析,结果,炮炙前在Rf值0.74处有一淡黄色荧光斑点,炮炙后的柏子仁霜在相应处则为淡蓝色荧光斑点,在Rf值0.70处,柏子仁霜有一深蓝色斑点,而生柏子仁没有斑点 。纸色谱结果说明,柏子仁炮炙前后,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变化
2.工艺研究
有人对制霜法进行了改进:即取净柏子仁,以高速粉碎机研为泥团状,在大瓷盘内铺吸油纸数层,将药泥置上铺平,再铺吸油草纸,置于电热干燥箱内加温,恒温65℃,12小时,凉后取出,研细粉即得,霜为松散不结块的棕黄色粉末 。根据柏子仁的临床应用情况,认为用于养心安神,以柏子仁霜为宜 。中成药柏子养心丸,其作用是养心安神,配料时应投柏子仁霜,而用于润燥通便,则应用柏子仁 。
3.药理研究
有实验比较了生柏子仁和柏子仁霜对小鼠阈下催眠剂量的异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二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别,即柏子仁霜对阈下催眠剂量的异戊巴比妥钠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另有研究表明,生柏子仁、炒柏子仁和柏子仁霜,对动物灌服,小鼠用量为成人用量的100倍时,各样品均无明显的滑肠致泻作用 。
【贮藏与保管】置阴凉干燥处,防热,防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