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高校智库建设要 处理好四对关系

宋 鹭
【供给|高校智库建设要 处理好四对关系】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征程中 , 高校智库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 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 因此 , 如何做好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的有效对接并实现相互促进是高校智库面对的一个重要命题 。
一是要处理好“特色”与“新型”的关系 。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题眼就在于“特色”和“新型” , 只有深刻理解“特色”和“新型”的特定含义 , 高校智库才能准确把握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 , 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 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价值的智库高质量建设之路 。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根本在于以服务国家工作大局为核心 , 因此 , 高校智库应将立学报国使命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立足“新型”定位 , 区别于传统的科研单位 , 强调积极推进改革创新 , 承担起决策咨询、公共外交、舆论引导等新职能 , 探索构建出符合智库运行规律的新机制 。
二是要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核心功能是服务决策 , 是咨政产品的生产者和供给方 , 党和政府决策部门是智库服务和智库产品的需求方 。 因此 , 高校智库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 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 , 切实提高成果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 , 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 围绕服务决策的核心功能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 一方面 , 要从自身的“供给端”着手 , 遵循智库建设的规律 , 将成果和人才这两个核心要素作为提质增效的突破口 , 建立和完善符合智库研究特点的成果评价标准 , 同时构建鼓励调查研究、严格质量把控的成果管理体系 。 另一方面 , 还应聚焦“供需对接” , 加强与决策部门的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 , 在选题策划、交流研讨、调查研究、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对接 , 使政策研究真正的与“政策”实现零距离的有效衔接 。
三是要处理好“学术”与“咨政”的关系 。 一些观点认为 , 学术研究与咨政服务之间存在一条隐形的鸿沟 , 二者不仅在研究对象、成果形式、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 而且还有可能因为研究人员的精力和导向问题产生矛盾 。 但是 , 从思想创新的规律来看 , 高质量的咨政服务必须建立在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 。 这是因为 , 智库的咨政研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不可能仅凭一个想法就提出政策建议 , 这种“拍脑门”的咨政方式不仅无法起到服务决策的作用 , 还有可能对科学决策产生负面影响 。 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研究者必须“直面真实的世界”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学者开展咨政服务的一大好处就是 , 可以在拓展学术研究边界的同时创新“接地气”的研究模式 。
四是要处理好“智”与“库”的关系 。 “智库”的核心在“智” , 根本在“库” 。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于“有库无智” , 即智库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智库的整体质量还亟待提高 , 关键就在于高质量智库成果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 应当看到 , “有库无智”只是表面现象 , 其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有“智”无“库” 。 特别是对高校智库而言 , 一流人才、学科体系和成果积累所支撑的“智”的基础并不缺乏 , 但“智”需要进行有效转化 , 将这些优质的智力资源变为高质量的智库成果 , 这就需要高校智库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 构建区别于传统科研机构的运转体系 , 实现高质量智库成果的稳定产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