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北京冬奥会交出优异答卷 拓展区域发展共赢“新局面”

本文转自:人民网
2月20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精彩落幕,中国交出了冬奥会筹办和区域发展、产业推进的优异答卷。
“冬季去滑雪已经成为我们全家每年都要做的事儿,自从去年年底京张高铁通车后,真的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在北京工作的林晨说:“以前开车去张家口滑雪至少需要3小时起,旅途远、费用高。如今北京清河站至延庆、太子城、崇礼站分别只需要26分钟、50分钟、65分钟即可到达,幸福来得太快了!”
“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是一锤子买卖。”从2015年7月31日申办成功至今,北京冬奥会多项筹办成果已转化为现实遗产,极大地带动了承办城市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主办城市和区域共赢发展的新局面。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越来越稳
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是一盘大棋,落子不只竞技场。
将视线延伸至场外,奥运效应不只是赛时的体育盛宴,能否将这份贡献辐射带动周边、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共同进步,也体现着奥运区域发展遗产的成色。
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北京冬奥会的筹办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既是现实之需,也是发展之义。有专家表示,北京冬奥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地区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强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势,前进的脚步只会越来越快、越来越稳。
“北京冬奥会像是加速器,大大加速了三个赛区的发展。”国际奥委会品牌和可持续发展总监玛丽·萨鲁瓦指出,奥运会遗产不仅仅关乎场馆,更重要的事情是,要让人们长期受益。
空间上的互联互通,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最直观的体现。2019年12月30日,世界上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正式通车。张家口到北京最快运行时间从原来的3个多小时压缩到1个小时,正式进入京津冀“1小时生活圈”。
“冬奥会的申办、筹办,后来有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如果没有北京冬奥会,我们不敢想崇礼能有这样的变化,高铁会通到这么一个小地方。”太舞滑雪小镇董事长齐宏告诉采访人员。
冬奥|北京冬奥会交出优异答卷 拓展区域发展共赢“新局面”
文章插图

河北张家口:“风光”独好为京津冀绿色发展“输能”。来源:陈晓东/人民图片
一度绿电,能让冬奥会颁奖广场的主舞台亮22秒左右;一度绿电,能让厨师在冬奥村的“全电厨房”烹饪2份美味菜品;一度绿电,能为太阳能充气保障帐篷的电暖器供电约30—40分钟……在这背后,是北京、张家口两地携手跨区域绿电交易,使得“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成为现实,满足了北京冬奥会测试赛和正式比赛用电需要。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日前在外交部例行采访人员会上提到过的,来自张北的绿色电能点亮了一座座奥运场馆,也点亮了北京的万家灯火。“延庆换流站是张北柔直工程唯一一座受端换流站,也是绿电进京的第一站。”国网北京检修公司柔直调相机运检中心副主任赵壁介绍。
借5G服务北京冬奥会之机,张家口市新建189个通信基站,实现冬奥赛区及城市大部分区域的集群通信室外覆盖,以及张家口市区、崇礼城区及冬奥核心区、冬奥相关连接道路5G信号全覆盖。
张家口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主任田海泉说:“5G将全面促进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张家口各产业领域的应用落地,催生全新行业生态,加速张家口产业转型,提升张家口的管理和服务能力,让城市运转更高效。”
2月20日,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在北京冬奥会赛事总结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几年的筹办冬奥会,张家口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建东介绍,因为冰雪运动,张家口当地的居民有了更多就业机会,收入也大大提升。通过筹办北京冬奥会,也改善了很多城市设施、交通设施,使得京津冀之间连通、连接更加便捷,通行更加快捷。
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同绘一张图、共走一盘棋的过程中,还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等多个方面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比如,两地协同治沙、治水、治气,区域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区域环境联防联治;基础性公共设施加速布局,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实现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京张两地把握冬奥机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体育产业、文化休闲、冰雪旅游融合发展,“冰雪+”效应逐渐形成。
从交通路网到生态环境,从产业转型到公共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铺展开来,协同发展向更深更广推进。如今,乘着北京冬奥会的春风,京津冀携手一起向未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