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网,却被广东人嫌弃!昔日“百亿网红”,快被打回原形了( 二 )


在长沙 , 文和友选择开在海信商场 , 这是个原本已经在走下坡路的商场 。
但是到了广州 , 它选择了最繁华的太古汇 , 成为了整个太古汇和汇坊里占地面积最大的租户 , 据传投资了近2亿!

选择广东并投入巨大 , 再次证明他们是真敢想 。
谁都知道广东遍地美食 , 人均老饕 , 连米其林都看不上 , 结果一群长沙人要来教广东人吃什么 ,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
文和友倒不认为自己在自讨没趣 , 它的解释有理有据:
第一 , 广东是饮食大省 , 广州人的饮食消费是北京人的四倍;第二 , 广东也有深厚的市井气息;第三 , 文和友的微信公众号中 , 粉丝有1/5都是广东人 , 仅次于湖南人 。
所以一开始 , 文和友在广东的确重现了长沙超级文和友的繁华 。
广州文和友 , 在试营业期间 , 单日取号高峰就达到了 2000 个 。
深圳文和友 , 开业当天更是排队5万号 , 队伍排到了河对岸 。 真等下去 , 比坐高铁去趟长沙花还费劲几倍 。

然而这一座难求的盛况 , 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
广州文和友 , 开业三个月后 , 客流迅速下滑 , 不用排队也能直接落座 。
有人在知乎提问“如何评价广州市内的超级文和友?” , 高赞回答清一色的负面评价 , 不推荐去 。

深圳文和友 , 热度也仅维持了半年 。
上个月 , 新京报记者实地探访更发现 , 深圳文和友人流骤减 , 多家店铺大门紧闭 。
一个店铺伙计坦言:“现在每日的生意怎样 , 完全预料不到的 。 这里就是一个旅游景点!大家都是只拍照 , 不消费 。 ”
火爆全网的文和友到了广东 , 为何如此水土不服?

不懂吃 , 是一座“美食城”的原罪对很多人而言 , 超级文和友可能就是一座升级版的美食城 。
在这里 , 80%的店铺是餐饮店 , 而且多是快餐 , 所以才会有超高的人流量 , 变态的日翻台率 。
可以说 , 文和友的成败和餐饮息息相关 。
万幸的是 , 文宾是个很懂吃的人 , 十几年前在街边摆摊卖烤串都能日入3000元 , 而后开油炸小店 , 开龙虾馆 , 都成功抓住了长沙人的胃 。

不幸的是 , 文宾跟文和友的“懂吃” , 可能只限于长沙 。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刚进军广州时 , 文和友一直努力推广来自长沙的小龙虾产品 , 甚至保持了长沙的辣度 , 把广州人辣到怀疑人生 , 直接劝退 。
去年国庆前 , 文和友CEO冯彬在公开场合反思 , 文和友在广州遭遇水土不服 , 是“想做广州当地文化的同时 , 又舍不得把湘菜扔掉” 。
在深圳 , 文和友推广主打产品时 , 同样欠考虑 。
在广州吃了亏 , 文和友终于入乡随俗 , 不再硬推小龙虾 , 而是主打生蚝类产品 , “深圳文和友”甚至还改名为“老街蚝市场” 。

据报道 , 为了找到最好吃的生蚝 , 深圳文和友负责人曾专门前往海岸线一带挑“蚝” , 他本人甚至为此吃了上千只蚝 。
可惜深圳食客并不买账 。
原因有很多 。 比如 , 以往深圳吃生蚝的最佳季节是冬天 , 文和友则是4月登陆深圳 , 和当地人的习惯有冲突;另外 , 在深圳吃生蚝 , 是配套了一整套小吃饮料文化的 , 光生蚝好还不够;还有 , 在外来人口占多数的深圳 , 生蚝或许并不是一个“大众记忆点” 。
因此 , 主打生蚝的深圳文和友 , 至今还没有个火爆的蚝类单品 。

抛开这些主打产品 , 文和友的其他美食又做得怎么样?
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
文和友对外解释自己引入商家的标准时 , 说得头头是道:第一 , 存在时间不能低于10年 , 低于10年说明和城市关联不深;第二 , 不接受连锁品牌;第三 , 生意要好 , 受市民喜爱 。
按照这些标准 , 广州文和友引入了当地的“阿婆牛杂”“风筒辉”“盲公丸”“炒螺明”等知名老店 , 在初期十分吸睛 。

但是引入招牌容易 , 老店的风味、特色和情怀 , 却很难照搬 。
于是没多久 , 顾客就对所谓老店没了兴趣 , 一些老店也相继离开了文和友 。
在顾客看来 , 文和友里的这些老店并非老板亲自经营 , 比不上原地段的老店 。 有美食评测号评价 , 阿婆牛杂的阿婆几乎不出摊 , 风筒辉平时主要是徒弟驻场 , 给人感觉更不real了 。
而在老店商户看来 , 在文和友经营 , 销量不稳定让他们很难控制备货数量 , 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 不如回去做好原店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