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牛之父许书标:1罐饮料成就3位富翁,87岁想娶19岁女秘书,为啥( 二 )


20岁时 , 许书标来到曼谷讨生活 。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公共汽车售票员 。 这份工作比起卖水果略微不那么辛苦 , 但报酬实在不多 , 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

泰国售票员之后 , 他到一家药房干起了推销员 , 每天背着一大堆药品 , 不厌其烦地挨家挨户去推销 。
当时 , 泰国正处于战后经济复苏的时期 , 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 , 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起来 。 而药品行业行情火爆 , 处在黄金时代 。
许书标在推销的过程中 , 敏锐地察觉到了药品行业的发展行情和广阔前景 。
他凭借自己灵活的头脑和不辞辛劳的工作 , 很快就从药品推销中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
四十多岁时 , 许书标在曼谷的老城区创办了属于自己的药厂——天丝制药厂 。 但是 , 药品行业的火热虽然有利可图 , 却也代表着在这个行业里 , 竞争异常激烈 。

40岁的许书标在工厂里忙得不可开交 , 他既要推销产品 , 又要当工人 , 身兼数职 。
但许书标很快发现 , 在传统药品的制作上 , 有太多比他实力更强的企业想要分一杯羹 。
他小小的天丝药厂没有能力与那些大企业抗衡 , 要想发展起来 , 必须另外寻找突破口 。
1978年 , 在一次偶然的试验中 , 许书标的药厂研制出一款能令人提神醒脑的药水 。
这款药水含有咖啡因、维生素B、糖、纤维素、牛磺酸等成分 , 喝过之后能使人抵抗困意、振奋精神 , 口感也不错 。

许书标敏锐地意识到 , 这个产品如果能够打开市场 , 不仅能回避日渐激烈的药品行业竞争 , 还能开发尚处于空白的功能型饮料市场 , 可谓是一举两得 。
这可是个巨大的商机 。 他果断将企业的主攻方向从药品改为功能型饮料 。
许书标快马加鞭 , 迅速改良产品配方 , 将药水制成兼具提神醒脑之功能性和良好口感的饮料 。
为了凸显产品的功能性 , 许书标选择了两头正在争斗、彰显着昂扬斗志的印度野牛作为这款功能型饮料的标志 , 并为其取名为“红牛”饮料 。
当时的泰国是橡胶出口大国 , 工厂生产和运输线路非常繁忙 , 一线的卡车司机和工人常常需要通宵工作 , 疲惫不堪 。 “红牛”的出现正好契合了他们的需求 。

许书标尝试着把这款药水推销给那些需要熬夜工作的卡车司机、蓝领工人和许多工薪阶层 。
一开始 , 他们接受起来还有些犹豫 。 为了扩大销路 , 许书标想尽办法促销 , 甚至免费送给他们试饮 , 这才让更多的人接受 。
而工人们喝了许书标研制的药水 , 发现真的有显著的提神功效 , 能够在上夜班时保持清醒状态 , 还能减少工作上的错误、提高工作效率 。
这款产品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
同时 , 许书标还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 , 先回避已经被其它主导产品占领的曼谷市场 , 重点在曼谷周边的城市与乡村投放红牛饮料 。

这样的布局方式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 外围市场很快就被打开 , 随后 , 曼谷市场也被红牛一举拿下 。
在进入市场的第一年 , 红牛就拿下泰国同类产品销量第二名的成绩 。 次年 , 更是力压当时的热销产品、来自日本品牌的力倍健 , 成为泰国功能型饮料的销量冠军 。
在泰国本土市场取得火爆的销售业绩后 , 许书标并不满足 , 他开始将目光放到国际市场 , 力图使红牛饮料走出泰国、冲向世界 。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 , 勤奋的许书标自学了英语、法律等必备知识 。 但是 , 光凭他的努力是不够的 。 红牛饮料走向世界 , 还需要一个契机 。
02、马特希茨慧眼识红牛1980年 , 一个名叫迪特西里·马特希茨的奥地利人来到泰国 。 马特希茨是一个奥地利商人 , 此行是到泰国出差 。

迪特西里·马特希茨由于时差的影响 , 在泰国落地后 , 他感到十分疲惫 。 而当他走进泰国路边的商店想要购买一些饮料时 , 售货员向他推荐了当时正流行的“红牛” 。
马特希茨喝下红牛后 , 发现疲劳的感觉真的被一扫而光 , 他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 。
而作为一名老道商人的马特希茨也很快意识到 , 这种功能性饮料似乎有着相当不错的发展前景 。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 , 他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功能型饮料类型的产品 。
马特希茨在香港等地发现 , 像红牛一样的功能型饮料在东南亚地区乃至亚洲都有不错的发展空间 , 功能型饮料的市场还有很大的空白未被填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