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牛之父许书标:1罐饮料成就3位富翁,87岁想娶19岁女秘书,为啥( 四 )


从此 , 红牛饮料销往全世界七十多个国家 。 进入21世纪后 , 红牛的全球销量超过十亿罐 。 而马特希茨也因此身家大涨 , 一举成为奥地利首富 。
03、严彬推动中国红牛1991年 , 自从幼时离开家乡后 , 带着妻子和女儿的许书标第一次回到了中国 。

对于中国市场这块有着亿万人民币级别消费潜力的大蛋糕 , 没有一个商人不会心动 , 许书标也不例外 。
经过一番考察 , 许书标在1993年与合伙人共同投资三千多万元 , 创办海南红牛饮料有限公司 。
他选定的厂址是三江镇 , 位于海南省琼山市 , 海南省也是许书标出生的地方 。
但是 , 踌躇满志的许书标和他的红牛饮料还未能够迈出第一步 , 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
当时 , 中国食品监管局对食品的管控相当严格 。 各种饮料中 , 添加剂的含量都被严格地规定着 。

红牛饮料中 , 含有咖啡因、牛磺酸等成分 。 然而 , 这些成分虽然是红牛发挥功效的主要成分 , 其含量不符合中国饮料行业当时的一般生产标准 。
原来 , 自小便离开中国的许书标 , 对中国市场情况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
当时的中国市场根本没有功能型饮料产品的身影 , 国家也就没有相应的许可标准来允许红牛饮料在国内生产、销售 。
这对于许书标而言 , 无异于是当头一棒 。 他损失惨重 , 甚至一度想要放弃 。
但是 , 中国的庞大市场实在太过诱人 , 所以尽管初次尝试就铩羽而归 , 许书标还是在暗中等待着机会 。 此时 , 一个能够给予他巨大帮助的人出现了 , 那就是严彬 。

严彬是一个泰籍华裔 , 他于1954年生于中国山东省莱州市 , 十六岁时 , 中学毕业后的严彬就到了泰国打拼 。
最困难时 , 他甚至需要通过卖血来谋取生计 。 他的经历 , 和许书标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
1984年 , 他凭借在泰国摸爬滚打多年攒下的资源 , 创办了华彬集团 , 主营房地产 , 在泰国当地的房地产行业也成为了知名的大企业 。
1995年 , 严彬回到中国投资房产 。 现在 , 位于北京繁华CBD、长安街旁的顶级商务楼华彬国际大厦 , 就是由严彬当年买下的烂尾楼建设而成的 。
同时 , 严彬一直投身于中泰文化、经济交流 , 也和各界人士建立了广泛的人际关系 。

华彬国际大厦此时 , 将发展的眼光投向国内的严彬 , 察觉到了红牛在中国市场有着巨大发展空间 。 于是 , 他找到许书标 , 与他商谈将红牛带入中国市场 。
许书标和严彬初次见面后一拍即合、相谈甚欢 。 很快 , 一份合作经营协议被敲定下来 。
经营期限被确定为五十年 , 在这五十年间 , 严彬首先要负责让红牛的生产、销售在国内市场获得批准 , 另一方面负责红牛在中国的生产、销售、经营 。
而天丝集团负责的方面包括提供原材料、提供红牛饮料独特的工艺配方 , 以此来获取利润 。
同时 , 天丝集团也要确保经营期限的五十年内 , 中国红牛在中国拥有独家生产经营权 。

为了适应中国饮料行业的相关标准 , 严彬将红牛饮料配方中的牛磺酸含量每罐减少三十毫克 , 变为只有原来的八分之一 。
同时 , 他还几经周转 , 向国企中食工业总公司求助 。 深圳的中浩集团也为严彬的求取生产许可之旅提供了协助 。
红牛的生产经营许可申请需要经过好几轮的合作意向谈判 , 而专家评审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维他命功能饮料”的生产许可批复终于在1995年的9月22日下发了 , 红牛饮料也成为中国卫生部批准生产的首个功能型饮料海外品牌 。
就这样 , 严彬解决了红牛进军中国市场上的第一个也是最难的一个障碍 。 同时 , 他也获得了红牛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权 。

1995年12月25日 , 经营红牛中国市场的公司在深圳成立了 。 许书标和严彬分别持有52%和48%的股份 , 同时严彬还拥有“红牛”商标的使用权 。
严彬的团队经过几十次的设计和修改 , 最终为中国红牛确定下了现在我们常常能见到的金罐包装 。
此外 , 严彬投入近两个亿的资金进行宣传 , 他花重金拿下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位 , 让红牛的广告语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 , 变得脍炙人口 。
但是 , 红牛迈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也并不顺利 。 许书标看到并不如意的销量和过亿的亏损后 , 和严彬合作的意愿一下子大幅降低 。
但是 , 苦出身的商人严彬也拥有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 。 他和他的公司坚持推销红牛 , 同时也向汽车司机等需要劳累工作的人群免费发放红牛试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