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牛之父许书标:1罐饮料成就3位富翁,87岁想娶19岁女秘书,为啥( 三 )



他当机立断 , 在泰国找到许书标 , 和他商讨将红牛推广到泰国以外的国际市场的事宜 。
马特希茨提出了一个将红牛饮料推广到全球的设想 , 并表示 , 通过他在欧洲的事业 , 可以为红牛提供在欧洲市场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人脉和资源 。
这正合许书标的想法 。 许书标也一直想打开红牛的欧洲市场 , 却苦于没有突破的机会 。 二人一拍即合 , 决定联手将红牛饮料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
但马特希茨很精明 , 他知道 , 如果自己只是单纯地把许书标的红牛产品拿到欧洲去卖 , 那他充其量只能算是个渠道商或者代理商 , 而不能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 , 还随时有被替代的风险 。
于是 , 他说服许书标 , 二人共同成立一个公司 , 来经营红牛的欧洲市场 。

1984年 , 许书标和马特希茨分别出资50万美元成立了红牛集团 , 二人分别管理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的销售 。
其中 , 许书标和马特希茨各自占有红牛集团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 , 而剩下百分之二的股份则由许书标的长子许书恩所持有 。
同时 , 集团的实际经营权还由马特希茨掌握 , 但红牛这个商标以及它的独特配方还是由许书标的家族保有 。
一开始 , 红牛在欧洲的销售状况并不如想象中的好 。 欧洲消费者对于这款来自亚洲的饮料似乎并不那么感冒 。
一方面 , 红牛一罐两美元零售价格较为高昂 , 许多底层行业的工作者并不青睐;
而另一方面 , 红牛饮料中添加了药品的成分 , 虽然这对于亚洲消费者来说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 , 但却不符合欧洲消费者的饮用喜好 , 很多人不能习惯红牛的特殊口感 。

而且 , 红牛中所含有的牛磺酸、咖啡因等成分 , 也不适宜人体过多摄入 。 因此 , 各种原因使得红牛在欧洲市场寸步难行 。
但是 , 作为奥地利牙膏品牌的市场总监 , 马特希茨对营销很有一手 , 这正是他的强项 。
为了打开欧洲市场的销路 , 马特希茨想了许多办法 。
他利用欧洲人对碳酸饮料的喜爱 , 在红牛中加入碳酸来改变它的口感 , 把红牛变为一种气泡饮料 , 这也是现在我们可以在市面上看到的的蓝装红牛 。
同时 , 他为红牛赋予了一种和亚洲市场不同的商品定位——时尚高端饮品 。

和在亚洲市场作为卡车司机、工薪阶层的“醒脑汤”不同 , 欧洲市场的红牛瞄准的是滑雪、赛车、跳伞等运动人群 , 也就是所谓的“运动能量饮料” 。
马特希茨找来了F1赛车手杰哈德·伯格 。 杰哈德与马特希茨有过交情 , 当时正效力于法拉利车队 , 在欧洲的人气正处于上升阶段 。 马特希茨让他手拿红牛出现在镜头前 。
随后 , 一张引起轰动的照片在当地电视台播出了 。 照片中 , 赛车手杰哈德手握罐装红牛饮料、在巴西的某处海滩跑步 。
随着这样一个营销动作 , 红牛的销量迎来了一波暴涨 , 甚至连经销商都为之感到震惊 , 可谓是一炮走红 。
此外 , 马特希茨还在奥地利用红牛商标来冠名赞助了一场滑翔翼试飞行活动 , 这一举措又让红牛的产品形象为千家万户所熟知 。
就这样 , 马特希茨发现了红牛在欧洲的正确营销方式 。

他在欧洲开展了以体育运动为核心的多元化营销战略 , 多次赞助跳伞、赛车、特技飞行等极限运动 , 努力在极限运动爱好者群体中开拓红牛的使用场景 , 让这款产品为欧洲运动爱好者所广泛接受 。
而且 , 他还投放了关于极限运动、明星八卦等内容的杂志 , 甚至在邻近的匈牙利等国家开展手机业务 , 可谓是全方位地为红牛铺开道路 。
这使红牛在欧洲市场站稳了脚跟 , 并逐渐成为闻名欧洲的运动能量饮料 。
马特希茨也没有放过美国市场 。 在美国 , F1赛车并不如在欧洲流行 。 于是 , 马特希茨把方向转到了足球 。
2006年 , 马特希茨的红牛集团买下了纽约的MetroStars足球队 。 同时 , 他开发了“快节奏足球”的新理念 。

马特希茨他的球赛票价非常低廉 , 观众距离场地、乃至球员和裁判的距离也远远低于当时的其他足球赛事 。 很快 , 马特希茨赞助的足球比赛便座无虚席 。
马特希茨在体育赞助上的成功 , 来源于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提供资金的赞助商 。 他认为 , 这样的做法并没有抓到所赞助对象的核心 , 而只是浮于表面 。
他在赞助球队俱乐部的同时 , 也要把握俱乐部的管理和经营 , 使红牛品牌的影响力深入球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