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
中国散裂中子源航拍图 |
![]() 文章图片 |
陈和生入选2021年“南粤创新奖” 散裂中子源供图 |
![]() 文章图片 |
东莞拥有省级科技创新科研团队38个 , 连续八年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 |
核心提示:2022年春节期间 , 中国散裂中子源里面的四台谱仪仍在飞速运行着 。 假期刚刚结束 ,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的身影就出现在了园区 。 如今在东莞 , 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创新平台的相继建成 , 一批又一批像陈和生这样的科学家团队进驻东莞“生根发芽” , 为东莞的创新驱动注入澎湃动力 。
数据显示 , 目前东莞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中国城市20强 , 位居地级市第三名 。 全市现有人才总量258万 , 高层次人才18.3万人 , 拥有省级科技创新科研团队38个 , 连续八年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 。
“超级显微镜”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广东省|以前来东莞是出差 现在成 了“东莞人”】2021年11月 , 广东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 , 会上宣读了省委、省政府关于颁授“南粤突出贡献和创新奖”的决定 , 其中 , 陈和生入选2021年“南粤创新奖” 。 这个奖项的分量很重 , 颁授对象是广东省在各领域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要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或团队 。
一个月后 , 陈和生又收获了一项荣誉 。 东莞市松山湖举行建园20周年大会 , 表彰了一批20年来为松山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及企事业单位 , 大会给陈和生写下这样一段颁奖词 , “巍峨山下铸‘国之重器’ , 他是‘超级显微镜’的缔造者 , 大科学装置落户广东的拓荒者 , 矢志破解国家‘卡脖子’问题的攻关者 。 从北到南、从花甲到古稀 , 他如永动机一般步履不停、追求不止 , 为祖国科技事业不懈奋斗 。 ”
正如颁奖词中所写的那样 , 75岁的陈和生是“超级显微镜”的缔造者 。 2000年 , 他和十几位科学家向国家上书建设属于我国的散裂中子源 , 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在经过多轮论证考察后于2005年批准了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的预制研究 。 考虑到散裂中子源对高端技术革新及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作用 , 2006年2月 , 陈和生积极建议广东省发展改革委考虑散裂中子源落户广东省 。 同年5月 , 应广东省发展改革委邀请 , 来广东省为散裂中子源选点 , 确定了在东莞的建设地点 。
谈及选择东莞的原因 , 陈和生认为有多种因素 , “首先是我们选中的地点对中国散裂中子源最合适 , 而东莞市政府对我们支持的力度也非常大 。 ”
随后 , 他担任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 , 主持了工程的设计和建设 。 散裂中子源的建设实现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 采用了优化设计方案 , 实现了最佳的性价比 , 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 , 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
散裂中子源中心已注册2600余用户
科技竞争赢在先机 。 2011年10月20日 , 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工奠基 。 工程总指挥陈和生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 。 因为装置规划建设在地下13米-18米深处 , 建设期间遇到第一个雨季 , 当时地下隧道因为渗水 , 积水有10厘米深 。
“当时我就和我们指挥部一起提出来 , 不管前面出现什么困难 , 我们对国家完成工程建设的承诺不能耽误 。 ”陈和生提出了应对方案 , 将渗水问题成功解决 , 工程质量也得到了充分保障 , “那会的工作量成倍增加 , 但是国家急需要这样的大科学装置 , 很多领域都是非常急需的 。 我们不管怎么辛苦 , 都可以付出 。 ”
建设散裂中子源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 其间充满了艰辛与不易 。 2014年夏天 , 连日的酷暑和高负荷工作让陈和生持续感到身体不适 。 在这之前 , 他已经进行过多次心脏手术 , 同事们都为他感到担心 , 可他还是一直坚持到工作结束 。 陈和生说:“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 只有靠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去奋斗 , 才能够建设起来 , 我应该为她尽一分力量 。 ”
2018年8月 , 经过十余年规划建设 , 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 , 投入正式运行 。 这一“国之重器”的建成 , 于东莞乃至我国而言都有着重大意义——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科学装置 , 也是全世界第四台散裂中子源 。 填补了我国脉冲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的空白 , 为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平台 。
截至目前 , 散裂中子源中心已注册2600多名用户 , 已完成600多项实验 , 15%来自企业用户 , 用户们已发表120多篇高水平论文 , 获得大批重要成果 。 散裂中子源科研团队规模已达500多人 , 硕博人员占80%以上 , 并且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 , 超过80%的项目课题组负责人由40岁以下青年骨干担任 。
宽松政策环境让科创人才汇聚
“以前到东莞来 , 是出差;现在到北京去 , 是出差 。 我已经成为了一名‘湖人’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是在东莞市松山湖园区生活、办公的另一位科技“大咖” 。 早在2005年 , 李国杰就来到东莞考察 , 与松山湖“结缘” 。 2011年 , 以李国杰院士为带头人的“广东省云计算国际创新科研团队”正式入驻中科院云计算中心这一新型研发机构 。
过去的这些年 , 陈和生也是在东莞工作、生活 , “2006年 , 我和东莞政府谈的时候就说 , 散裂中子源的定位不是说一定能产生多少GDP , 但是我们会成为一个国际科学中心 , 以此吸引大批高端人才和高端研究机构到东莞来 , 所以是从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对东莞的发展起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 , 这个目标也在实现之中 。 ”
梁天骄是陈和生的同事 , 现任职中科院高能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中子科学部主任 。 2006年那会 , 他还只是常来东莞出差 , “东莞给我的印象首先是发展得特别快 , 而且发展得还特别好 。 记得第一次来松山湖园区的时候 , 人烟稀少 , 比较空旷 , 现在再看就大变样了 , 我们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 , 都愿意在这里工作生活 。 ”
从2013年开始 , 梁天骄常驻东莞 。 他坦言 , 东莞给予了科技工作很好的发展条件 , 尤其是东莞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人才建设和科技建设 , 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涵盖了子女上学、人才项目经费支持等各方面 , 此外 , 东莞在科创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 , 整个科创氛围非常好 。
对于东莞的科创氛围 , 中国高温超导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也大为肯定 。 年届八旬的他 , 每年多半时间都住在松山湖 , 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出谋划策 。 他倡导建立的团队仅用一年多时间 , 就成功研制“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 。 赵忠贤说:“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 。 正是因为有东莞宽松的政策和环境 , 这件事情才能发生 。 ”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 要以事业敬才、以服务留才 。 2021年 , 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7387家;全市共有各类人才平台1523个 , 集聚基础研究人才近万人 。 近五年累计投资50亿元 , 优化提升人才创新创业、安居休闲、子女读书、医疗健康等服务保障 。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移动|抖音及 TikTok 以近 6700 万下载量登顶 1 月全球热门移动应用下载榜
- 物品|重9.1千克火星陨石以80万美元拍卖
- 被子|拥有超高性价比的多功能烘干机,集颜值、便携、多功能、烘干快 于一身,还可以调节时间
- 实时|腾讯云联合信通院发布《超低延时直播白皮书》,推动直播延时降低90%以上
- 微信|微信、支付宝:3月1日之后,个人收款码可以继续正常使用
- 极端|牛都被吹上天!欧洲出现有记录以来的最强风暴,风力堪比16级台风
- 鏂版氮绉戞妧缁煎悎|酸奶真的有助于消化!但和你以为的不是一回事......
- 璇佸埜鏃舵姤|监管部门提示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
- Tencent|一张截图何以“锤跌”腾讯2000亿?
- Apple|第三方App Store支付清算服务正处于长时间等待状态 以等待苹果的政策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