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老电厂盖起新农场


在福建省永安市东北郊4.5公里的兴坪村 , 有着近64年建厂史的福建华电永安发电有限公司就矗立在沙溪畔 。 鹰厦铁路穿厂而过 , 在铁路线西侧 , 一块5亩大小的空地被木质栅栏环绕 。 沿着路边的缓坡向上行走 , “开心农场”四个字高高挂在栅栏缺口处的拱门上 。 门左右两边还挂着一副对联 。 上联是“乐种乐耕乐开怀” , 下联是“原汁原味原生态” 。 写对联的人今年58岁 , 叫蒋宗兴 , 是电厂燃料运行班的主值班员 。
见到蒋宗兴时正值傍晚 , 他在农场里给菜地里的两畦豆荚浇水 。 菜地的一角立着一面棕红色的认种牌 , 牌子上写着“农家菜园”四个大字和“主人:蒋宗兴” 。 和电厂里的不少职工一样 , 蒋宗兴既是“农场主” , 也是值班员 。 在这个福建省首个职工自建农场的电厂里 , “开心农场”成了工人的乐园 , 新老两代工人也在这里“链接” 。
种出电厂里的“滋味”
在蒋宗兴身后 , 电厂里的两座冷凝塔升腾起洁白的水汽 。 这一天 , 蒋宗兴不仅要打理菜园 , 还要到不远处的输煤集控综合楼里值“小夜班” , 值班从晚上8点开始 , 持续到次日凌晨2点 。
“西红柿肥料下多了就酸 , 但用来炒蛋别有一番风味”“田里的花菜打过霜 , 稍微一煮就软烂了 , 吃起来带着香气”“地里的萝卜开了花 , 不仅没有辛辣味还透着甜”……在老蒋的讲述中 , “开心农场”种出的菜 , 有着别样的滋味 。
2015年5月 , 厂里工会要给职工“分地”的消息传到了电厂里的6个分工会 , 蒋宗兴和工友们听说电厂里有地种 , 第一时间报了名 。 那个月 , 他和工友们在食堂西侧的空地上代表分工会参与“选址” 。 后来每天一下班 , 电厂里的职工就自发带着铁锹、拿着铲子到地里“开荒” , 一干就是3个月 。
这片空地原本规划是工厂“南大门” , 由于厂区门口的道路一直没有通车 , 这片地闲置多年 , 被用来堆放渣土 。 工会干部张晓花回忆 , 当时不少职工拖家带口来“开荒” 。 人最多的时候 , 不到5亩的地里有60个工人平整土地 。 “那一年 , 大伙‘开荒’的热情就和生产区里的炉膛一样滚烫 。 ”
就这样 , 这里成了福建全省首个职工自建农场的电厂 。 后来 , 职工在农场里不仅种上了菜 , 还盖起了禽舍 。 农场红火的时候 , 一地难求 。
当年 , 农场迎来了大丰收 。 冬至那天 , 厂里现宰的禽肉和当天采摘的绿色蔬菜 , 被送进了职工食堂 , 成了厂里职工的免费午餐 。 从此 , 每年冬至 , “开心农场”就成了这座电厂里被工友们挂在嘴边的“年的滋味” 。
如今 , 福建华电下属28家基层单位全建起了“开心农场” 。
农场成为“适老”选择
说起建农场的原因 , 永安电厂工会主席黄朝阳坦言:“这是厂里‘适老’的选择 。 ”这座老电厂里有不少年近花甲的工人 。
1958年永安地区发电机容量仅464千瓦 , 为适应当时工业发展需要 , 当地决定筹建永安火电厂 。 到20世纪70年代初 , 由于当地工业的迅速兴起 , 闽北电网出现严重缺电 , 为满足用电需求 , 永安火电厂两台2.5万千瓦机组投产 , 成了全省最大的火电厂 。
1989年从部队转业进厂的吴金荣 , 被分配到维护部 , 人称“小吴” 。 如今 , 吴金荣干成了“老吴班长” , 班组的平均年龄接近50岁 。 “农场让我们这些老工人有了新去处 。 就算退休了 , 我还愿意回来接着种!”吴金荣说 。
春节期间 , 电厂里的两台机组“双停” , 吴金荣和维护部的工友们也迎来了一年之中最繁忙的检修期 。 他们要抢在机组重新启动前 , 完成锅炉的管养维护 。 虽然今年遇上了寒冬 , 可机组的炉内温度依旧能超过60摄氏度 。 每进炉一趟 , 吴金荣就能热出一身汗 。
即便如此 , 一下班 , 老吴还是会“钻”进农场自己认养的菜地里 。 在吴金荣看来 , “开心农场”让这座老电厂不仅添了绿 , 还多了一份对老工人的“人情味” 。
“链接”新老工友
去年年底 , 在福建华电全省一年一度的示范农场评选会上 , 90后的燃管班班长郑俊伟是永安电厂“开心农场”的代言人 。 “开垦荒地在山坡 , 心喜丰收快乐多 。 农地半亩招手笑 , 厂主邀我共欢歌 。 ”他把蒋宗兴为农场即兴赋的诗搬进了评选现场 。
黄朝阳告诉记者 , 电厂里的年轻人“不爱种地” , 一方面是因为电厂进入“新老职工交替”的新发展周期 , 年轻人要“接班” , 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业务工作 , 有限的休息时间只会留在“厂里” , 无暇花在“地里”;另一方面 , 年轻职工大多没有种地的经历 , 与土地、农事没有天然的感情 。 随着厂里“老农人”陆续退休 , “开心农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