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王德民:颜值惊为天人,他做了啥?被国家嘉奖一颗小行星( 三 )


王德民却不乐意了 , 他申请和工人们一起下井 , 他要亲自观察目前采油的机器运作情况 。
领导如了他的愿 , 把他分配在采油地质室测压组 , 王德民经常需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 , 深入地下油井 。
他以前没有干过那么苦、那么累的活 , 第一天下井 , 在井下待了几个小时 , 他被防护服闷得喘不过气 , 汗水把里面的一层衣服全部打湿了 , 手、脚被磨得全是血泡 。
他咬牙坚持下来 , 白天下井 , 晚上还要继续查阅书籍 , 当时大庆油田进口了一批苏联的采油机器 , 附带着俄文说明书 , 以及一些俄文原版的石油相关书籍 。
苏联当时的钻采技术位于世界前列 , 向苏联学习必定是能提高中国自己的采油技术的 , 但是油田里懂俄文的很少 , 王德民为了看懂这些书籍 , 开始自学俄文 。

王德民在油田他拜托家里给寄来一本俄语课本 , 每天下班了就抱着课本看 , 自学大半年 , 他基本能看懂一篇俄语文章了 。
王德民经过细心观察 , 发现当时我国采用的“赫诺法”计算的油层压力值误差偏高 , 这就导致了出油率偏低 , 这对本就珍贵的石油资源来说 , 无疑是一种浪费 。
王德民感到必须找到一种适合大庆油田实际情况的计算油层压力值的办法 。
经过多番查阅论文资料 , 连续奋战了一百天 , 王德民终于推导出一种新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 。

王德民作报告这种新的计算公式投入使用后 , 经测定 , 使得油层压力值偏差大大缩小 , 很快 , 这种新的计算公式得到了专家组的认可 , 被推广到整个大庆油田 , 并被称为“松辽法” 。
这一成果在中国迅速被推广开来 , 到了1963年 , 我国主要油田的采油率均得到提升 , 采出的石油基本能支持国内的发展建设 。
1963年12月4日 , 我国领导人向全世界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 , 过去绝大部分依靠进口 , 而目前基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 ”

王德民看书王德民也因为这个重要的成果得到了领导的赏识 , 他被调到中心科研组 , 与石油领域的精英一起继续探索提高采油率的方法 。
接着 , 王德民又提出在大庆油田推广“三次采油” , 这种技术并非他独创 , 实际上很早就被科学家提了出来 , 只是一直得不到大范围应用 。
当时大庆油田的采油大概分成两次 , 第一次采油是石油依靠巨大的地底压力喷出地面 , 第二次采油需要往油井注水 , 借助水的力量把油带出来 。

王德民第二次采油后期 , 注入的水越来越多 , 石油含量就越来越低 , 并且水油混合在一起不好分离 , 大庆油田的采油率只有40% 。
王德民打比方说 , 洗衣服的时候如果清水洗不干净就要多次清洗 , 并加入洗涤剂 , 采油的过程也是这样 , 两次采收率不高 , 就要推广三次采油 。
但是三次采油在提出之处就被美国否定过 , 美国科学界认为三次采油行不通 。 因为石油的特性 , 遇冷容易凝固 , 而且原油存在地下非常微小的孔道缝隙中 , 孔道大小不及一根头发的周长 。

王德民但王德民认为有必要迎难而上 , 毕竟60%的原油采不出来 , 对国家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
王德民带着一组研究人员日夜专研 , 慢慢研究出“偏心配水工艺” , 摸索出了聚合物驱三次采油技术 。
该技术使得三次采油成为可能 , 大大提高了采油率 , 增加了可采储量三亿多吨 , 使得大庆油田年产油达到了一千多万吨 。
1979到1985年 , 王德民提出并组织建设了“大庆油田高含水量采油工艺”的系统工程 。

王德民后续王德民又完善创立了三元复合驱油技术 , 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 为大庆油田稳产到2000年提供了技术保证 。
而王德民也因为卓越的研究成果 , 获奖无数 , 声名远播 。
1978年 , 他就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85年 , 完成了“大庆油田高产稳定注水开发技术” , 获得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 。
1994年 , 中国工程院成立不久 , 王德民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 当时他年仅57岁 , 而参评院士的名单中 , 不乏有资格、年纪比他老的泰斗级人物 , 但是他依旧凭傲人的科研成绩脱颖而出 。

王德民出席会谈成为院士后王德民依旧没有停下科学探索的步伐 , 继续专研科学技术 , 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 , 也在积极培养石油开采的后备科研人员 。
以小行星命名科研人员作为一项至高的荣誉 , 最初在国外兴起 , 后来传到了国内 。

推荐阅读